第92章 泰山之崩
关于王旦以及他的离世,我是有很多话要说的。
之前我曾在某个平台上写过一篇关于范仲淹的文章,读者中有人留言说范仲淹是他最喜欢、最崇拜的古人,此刻当我写到王旦薨逝之时,我突然想起了这句留言。诚然,我不是一个轻易崇拜谁的人,这不是说我自己有多么自命清高,而是在我的认知里崇拜是一个很庄严神圣的词,我一般不轻易用这样的词汇。但是,对于王旦,对于他这个在宋史里名气不是很大的人,对于这个在民间几乎毫无知名度的人,我却恨不能用这世间最尊崇的词句来褒奖和赞美他。
在很多人眼里,王旦或许根本不足以被称之为北宋的贤相和名相,相比他的前辈赵普以及吕蒙正、李沆和寇准,他在这些人面前似乎会瞬间黯然失色,而相比吕夷简、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些后辈,他同样让人觉得是黯淡无光。可是,作为宋朝“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王旦的伟大并不存在于我们肉眼可见的阳光之下,他的伟大在于那些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见的暗处,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且德高望重的尊者和能者。
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是郑板桥的人生开悟之言,我甚至觉得它可以和王阳明的“心即理也”以及“我心光明”相提并论。很遗憾,年少轻狂之时,当我看到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瞬间对郑板桥有了一种发自鼻孔的鄙视。然而,很多年以后,我却猛然发现这四个字的背后其实隐藏着郑板桥内心深处那么多的心酸、无助、愤恨和无奈,乃至于是痛苦和眼泪,这四个字是他在穷尽所力却不可权之后的一声撕心裂肺的长久低吟。
请问:当整个世界都被黑暗所笼罩,你是选择与黑暗为敌还是顺从于黑暗?我之所以要提到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原因就在这个问题的答案里。这个问题放在寇准身上,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而在寇准被罢相之后,当赵恒受了王钦若的蛊惑而开始长达十余年的拜神运动之时,整个宋朝无异于就是被“黑暗”所笼罩。在这十余年里,王旦一直都是宋朝的宰相且是独相,赵恒的每一次拜神和装神弄鬼行动他都参与其中,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不过就是一个在赵恒面前胆小怯懦之徒,因为他未曾对赵恒的行为加以阻止,而是任由其胡搞乱来。也就是说,王旦对于上面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我选择顺从于黑暗,人生要难得糊涂。
事实真的如此吗?
试想一下,如果宋朝这一时期的宰相是赵普,身居相位的他定然会与王钦若等人势不两立甚至要将其千刀万剐以谢天下。王旦为什么就不敢这样做呢?请注意宋朝这时候的皇帝是赵恒,王旦的声望和资历无疑没法与大宋的开国宰相赵普相提并论,这也就注定了王旦无法去直面硬刚赵恒。另外,我们也必须要正视一个事实,那就是王钦若在赵恒那里所受到的宠信也根本不是赵光义时期的赵昌言和侯莫陈利用等奸佞之辈所能相比的。有了赵恒做强力的靠山,就算是赵普复生以及寇准重新为相都未必能把王钦若怎么样,如果王旦选择与王钦若等人拼个你死我活,那到最后指定是一个双方两败俱伤而国家也元气大损的结局。还有更糟糕的一种可能:内斗的结果是王钦若成了最后的赢家,从此他接管了宋朝的朝政继而将整个宋朝搞得是乌烟瘴气国将不国。
王旦的睿智之处也正是体现在这里,他很清楚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他才有做宰相的才能和资格,人家王钦若同样可以。他确实可以像赵普或寇准那样直接跟王钦若正面对决,甚至直接拒绝配合赵恒装神弄鬼,可那样一来他确实可以保住自己的名节和声誉,然后到某个地方去当个知府大人并从此逍遥一生或老死故里,但这个国家又怎么办?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王钦若把持朝政祸乱朝纲吗?难道要亲眼目睹宋朝是如何在王钦若的手里一步步走向毁灭吗?不!这绝不是王旦想要看到的局面!那么,如此一来他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一夜,面对赵恒赏赐的那满满一酒壶的珍珠,王旦选择了隐忍和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