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太后理财(第2页)

 不过,这时候的仁宗陛下终究还是个小小少年,上课时难免走神或是东张西望。每当这个时候,孙奭就停止讲课,他恭恭敬敬地站立在一旁等着赵祯回过神来,然后赵祯再一脸歉意继续听课。

 在解决了赵祯的教育问题之后,时间也随即进入了公元1023年,刘娥下令改年号为“天圣”,接下来她便开始以大宋帝国主宰者的身份开始在宋朝的身上打上属于她的私人烙印。

 我们在前面也说过,赵恒在位期间虽然让宋朝的经济指数攀上了封建王朝的历史巅峰,但国家的开支却大于收入,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拜神运动以及对大臣的封赏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财富。另外,赵恒继位之初曾大量裁撤冗官、冗兵和冗费,可当他驾崩之时,这些问题再又变得比赵光义后期还要严重,而这便是刘娥当前想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简单来说,宋朝如今在财政上所面临的其中一个重大问题就在于官员队伍的庞大,而赵恒之前给这些人开的俸禄又远高于前朝,这笔钱可不是个小数目,所以这冗官的问题必须要解决。

 另外就是西北地区为了防范党项和吐蕃的侵扰而在各处大量屯兵,这也就导致了军费开支的逐年增长,可问题在于党项和吐蕃远没有当初辽国所带来的威胁那般严重和紧迫。

 再者就是赵恒的拜神运动让全国各地的佛教和道教事业蓬勃发展,和尚们和道士们也由此是被养得肥头大耳。这话可能有些难听,但事实就是如此,赵恒的拜神运动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这些所谓的出家修行之人。修建道观和佛寺的钱谁出啊?政府,可政府的钱哪儿来的?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真正遭罪的还不是平民百姓。

 至此,所有问题的核心也就呼之欲出——宋朝老百姓此时的日子并不怎么好过。用史书的原话来说就是: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自荆湖、江、淮间,民愁无聊。

 这就是此时宋朝的现状:官员队伍过于臃肿,西北地区军费开支的数目过于庞大,宗教事业和活动榨取了国家的大量财富,国库钱粮日益耗损,物价飙升,稻谷还未成熟就已经被政府提前征收,蚕农的蚕还未吐丝就已经被政府惦记上了绸布的事,整个长江以南的老百姓无不感觉民生艰难。

 有鉴于此,刘娥在这年的正月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令由御史中丞刘筠、提举诸司库务薛贻廓会同三司各部门商议裁减国家的各种冗费。不久之后,刘娥又核准了礼仪院所奏请的取消天庆节等五个重大法定节日的天下赐宴。

 赵恒在位的时候下发了一个规定,那就是每年的各种重大节日期间都会由国家出钱让天下人都打一回皇家牙祭。这是好事吗?这对老百姓而言当然是好事,政府出钱给吃喝,谁不高兴?这事皇帝也高兴,因为老百姓纷纷称颂皇帝此举仁德,这老百姓送上来的马屁有哪个皇帝不喜欢?可是,赵恒这么搞自然会让宋朝的国库叫苦不迭,一年至少五回的天下赐宴看上去就是一句话的事,可这里面需要耗费的金银钱粮可是个天文数目,况且这还不包括赵恒每年所举行的各种皇家宴会以及与朝臣们一同吃喝宴饮的费用。

 如果我们要因此而指责赵恒是个好吃嘴和败家爷们儿,那么这显然对赵恒很是不公,毕竟他又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吃喝,而是带着全国人民一起大饱口福,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说他就是个好皇帝,毕竟他这样做导致宋朝出现了财政赤字。当然,赵恒这种慷慨大方得不计后果的富家公子哥如果能够和他成为朋友,那他指定是“感动宋朝年度最佳良友”最有力的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