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寇准仙逝(第3页)
寇准直到临死之前也心之所念的事在将近十一年之后终于成为了现实。北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已经亲政的宋仁宗赵祯公开下诏为寇准昭雪,他恢复了寇准太子太傅的官职以及莱国公的爵位,同时他还追赠寇准为中书令并赐谥号为“忠愍”,然后他再又下诏由政府出资将寇准归葬于故里下邽。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得知了真相,那就是寇准以及宋夫人的初衷其实是想让寇准在死后能够落叶归根,而非什么陪葬于北宋皇陵的边上。也就是说,刘娥当初的行为就是她故意所为。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赵祯是在刘娥过世半年之后才下诏为寇准昭雪。同时,为了表示对寇准的追思和感念,赵祯还下令将寇准的女婿张子皋由屯田员外郎加官为直史馆。这个张子皋可是来头不小,他是宋朝前宰相张齐贤的孙子,但张子皋与寇准的小女儿成亲之时已经是乾兴元年(赵恒驾崩的那年),那时候的寇准已经失势。另外一个值得说道的是,在给寇准昭雪的同时,赵祯还给当初让寇准陷入万劫不复境地的“猪队友”周怀政恢复了名誉,周怀政被追赠为安国军节度使。说白了,寇准和周怀政当初想做那件大事正是将赵祯提前扶上皇位,赵祯亲政后又怎能不对这二人有所表示呢?
好了,我们再来看看寇准的这个谥号——忠愍。忠是说他于国有功且忠于君王,这一点无可非议,可这个愍呢?在《谥法》里是这样解释的: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仁宗皇帝给寇准的这个谥号无疑就是在为寇准晚年所遭受的不公和冤屈鸣不平,尤其是这个“使民悲伤”。要知道,当寇准的灵柩从雷州运往洛阳的路上,沿途各地的百姓是自发地在路边为他送行,可以说他的回家之路是用沿途大宋百姓的眼泪和漫天飞舞的纸钱一路铺就而成的。
所谓公道自在人心,这时候的寇准虽然仍是戴罪之身,但老百姓不会理会这些,他们只知道寇准曾经做过什么,只知道自澶渊之盟后的这将近二十年的安宁岁月是谁带给他们的。
这就是历史的本质,如果你是政治家,历史对你只论功过是非,无论其他,而老百姓更是如此。他们不会在意你为自己做了什么,只会记得你为他们做了什么,哪怕你妻妾成群家中金银堆积如山,可只要你做了利国利民的事,他们都会称颂你的好,而你的私生活只会是他们的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最恨的是你尸位素餐只顾自己纸醉金迷而不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