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莱公千古(第2页)

 这就好像一个刁蛮任性但又内心纯善的公主,你的父皇母后和皇兄都可以惯着你,甚至是能够轻易地看到你身上的闪光点和长处,但是一旦当你踏出宫廷抑或嫁为人妇之后,你如果还是如之前那样率性而为,那你注定会被身边的人所嫌弃乃至是憎恶,如果你很不走运地遇到了丁谓、王钦若和刘娥这样内心同样骄傲但却睚眦必报的人,那你的率性而为必然为自己带来不可想象的灾殃。

 以上凡此种种其实都是在说寇准的私节,但如上所言,像寇准这样的人在给他盖棺定论的时候,我们所依据的唯一标准是看他此生到底为国为民做了什么事。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无数的人杰如星河繁星般不胜枚举,而能够被最广大的平民百姓所耳熟能详的人却实属凤毛麟角,如果再把那些伟大的帝王排除在外,那么这份名单上的人就更是屈指可数。

 以整个大宋为例,提到宋朝的名人(政治人物),我们会想到谁?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这些想必都是人们能够脱口而出的人,除此之外呢?显然是非寇准莫属!

 我们再看看在寇准之前以及与他同时代的那些在宋史里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赵普、薛居正、吕端、张齐贤、吕蒙正、李沆、王旦乃至于紧随其后的吕夷简,这些人个个都堪称当世人杰,可在千百年后他们当中除了赵普又有谁能够在个人声望和名气上压寇准一头呢?答案是没有,甚至连赵普可能都会在寇准的名字面前相形见绌。毫不夸张地说,诸如吕蒙正、张齐贤、李沆和王旦这种宋史里的泰斗级人物在我们如今的普罗大众里几乎是籍籍无名,可寇准为什么就能例外呢?究其原因,无非就是澶渊之盟。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寇准此生就是专为澶渊之盟而生的,而那也是他整个政治生涯中最为辉煌的巅峰时刻。如果没有寇准的坚持抗战并力主赵恒御驾亲征,那么宋朝的命运完全就是两个样,在王钦若、陈尧叟以及冯拯等人的反复蛊惑下,赵恒完全有可能跑去金陵或成都避难。历史果真如此的话,那么整个黄河以北都有可能因此而改换了王旗。说的更严重一点,南宋可能会提前一百多年登上历史的舞台。

 在国家和民族身处内忧外患并因此而风雨飘摇之时,寇准像是一道临时筑起的坚不可摧的堤坝巍峨耸立在了当年的澶州城下,这道堤坝成功地挡住了从北方席卷而来的滔天洪水,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因此转危为安并由此而迎来了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持续了百余年的太平岁月。

 当然,我们如果把这份功劳全都算在寇准的头上对其他人是有失公允的,更是极为不尊重的。澶渊之盟的达成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人包括李继隆、石保吉、高琼、孙全召、曹利用、甚至连王钦若也是有一份功劳在里面,更包括无数亲历并参与了当年那场战争的大宋将士。然而,如果没有寇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