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无妄之灾(第2页)

 赵祯问下面的大臣:“我们大宋的县尉是不是俸禄很低啊?是不是穷到都养不起家了,所以才去贪赃?”

 王钦若接过话回道:“陛下,县尉的俸禄虽然说不上很丰厚,但如果这个人不乱花钱,那么养活一家人其实也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就因为王钦若的这句话,赵祯对郑宗谔的同情心和怜悯心瞬间全无,而且也正是因为王钦若的这句话,赵祯决定要弃大赦令于不顾转而加重对郑宗谔的处罚以儆效尤。就此,本来只是被罢官了事的郑宗谔在挨了一顿大板子的毒打后还被流放到了外地去做劳改犯。

 从这之中不难看出,此时的王钦若已经从早年的一个贪赃之人变成了一个憎恶贪赃之人。这件事其实也是可以用屁股决定脑袋这个道理来解释,他现在是宋朝的宰相,他自然希望在他的主政下大宋吏治清明,所有的官员都能够廉洁自守。但是,问题就在于当时赵祯可是在向一帮宰辅大臣在问话,王钦若其实完全可以让别人来回答,而他自己保持沉默即可,但偏偏这句话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过就是王钦若有意要在赵祯的面前表现出一副清廉和正义的姿态,他的本质还是一如从前。好吧,我们退一万步说,即使事实真的如此,但王钦若这样做也是有着要为宋朝澄清吏治的考量在里面。还是那个道理,身为宰辅重臣,这个人说了什么想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什么,他做成了什么。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的讽刺,王钦若刚刚在皇帝和众臣的面前给自己立起了一个正臣、廉臣的贞洁牌坊,但转眼间他就遭了“报应”被一个雷给劈中了。

 如果说郑宗谔的受罚是因为受贿,那么劈中王钦若的这记雷就是行贿,不是他向谁行贿,而是有人向他行贿。

 向王钦若行贿的这人名叫吴植,在这之前的官职是新繁县(今四川成都新都区新繁镇)的县尉。远在京城开封的王钦若能和这个人联系起来的原因就在于王钦若当年在王均之乱平息后曾受命前去安抚西川,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认识了当时的青年才俊吴植,掐指一算这已经是将近二十五年前的事了。此时的王钦若绝对不会想到老天爷竟然早在二十五前就给自己提前准备好了一记响雷,而这甚至可以被称之为是一记为他送葬的雷。

 事情是这样的:王钦若既然身为宰相,那么举国官员的举荐和人事任免自然是他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这年的年中,邵武军(今福建邵武市)的知军(知州级别的官职)出现了空缺,本着为国举才的原则,王钦若就举荐由吴植去担任这个职务。很快,任命发出,吴植被改官为职方员外郎兼知邵武军。

 一切看上去都很正常,可老天爷要作妖谁也阻挡不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吴植出问题了。他病了,病得没法按时去赴任。好不容易从一个县官熬成了知州,这对一个没有什么家庭和政治背景的普通官员来说其中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吴植这时候也急了,如果他不能去赴任,那这块千想万盼了好多年的肥肉就要被别人吃到嘴里,于是焦急万分的他想到了歪招——行贿,向当朝宰相王钦若行贿。他的意思就是希望王钦若能够把这份差遣一直给他留着,等他养好病之后就马上去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