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欲壑难平

处理完玉清昭应宫火灾的相关责任人后,宰相吕夷简被正式加官为吏部侍郎兼昭文馆大学士,他也就此成为了大宋的首相。此外,枢密使张耆加官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参知政事夏竦加官刑部侍郎并重新回到枢密院去做枢密副使,而枢密副使陈尧佐则改任参知政事。也就是说,陈尧佐和夏竦对换了一下职务。至于原因,因为夏竦跟吕夷简母胎不和,他俩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在吕夷简眼里,夏竦就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小人,而他吕夷简是谁?名门之后且是一个标准的君子——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一直都以一个仁德宽厚的君子形象示人,他后来的嚣张跋扈那是后来的事,毕竟屁股决定脑袋,人都是会变的。


 另外,有一个新人因为王曾的外贬而被增补进了中书省出任参知政事,这人我们并不陌生,他就是之前劝阻刘娥不要胡乱杀人的御史中丞王曙。没错,此人和寇准的女婿王曙正是同一个人。


 那么,刘娥为什么要以天灾为由将宰相王曾给赶出京城呢?因为在丁谓、冯拯、寇准、王钦若、鲁宗道、曹利用和张士逊这些威望和资历都举足轻重的元老级重臣都先后或死或贬之后,此时的王曾是挡在她通往权力之巅的绊脚石且是仅存的最大的那一块绊脚石。


 权力之巅?已经是皇太后的刘娥还能去哪儿?我们要想弄清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得从诸多的隐藏在各种历史事件中的细节里去找寻。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下“魏武帝”曹操。


 如今一提到曹操这个人,我们脑子里会瞬间出现怎样的词汇?奸雄,枭雄,汉之巨贼,祸乱朝纲的奸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一统北方的军事强人,诸如此类。拜罗贯中的小说和各种民间传说所赐,这个人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不是一个正臣,是与诸葛亮呈两极对比的一个人,我们甚至可以说诸葛亮有多受人敬重,他就有多受人憎恶。然而,抛开现象看本质,不管曹操最后在盖棺定论的时候世人是如何去评价他的,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二十岁时的曹操绝对没想过要成为六十岁时的那个曹操。


 眼见宦官专权,眼见外戚专政,眼见黄巾乱起,眼见董卓祸国,这时候的曹操是心怀热血意图匡扶社稷的大好青年,而当他后来亲眼目睹这个天下已是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且汉朝已经积重难返气数已尽之时,他的心性也就此转变。他发现自己已经没法去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汉臣,如果他想要结束这天下的纷争和战乱,那么他就必须得自立门户,去开创完全属于他的一个全新的天地。


 这样做虽然意味曹操对自己初心的一种背叛,但不这样做他此生就将徒劳无功甚至一事无成,至于他后来威震朝堂视天子如摆设就更不是他当初能够预料得到的。起事之初的曹操或许只是打算做一个再造煌煌盛世的大汉肱股之臣,可最后他却成了孙刘等人口中的那个人人欲得而诛之的“国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