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武穆辞世(第2页)
史书有云:玮为将不如其父宽,然用士得死力。曹彬的宽厚仁德只能证明他是一个披着铠甲的政治家,而曹玮才可称得上是一名真正的铁血战将,慈不掌兵绝非戏言。在严明的军纪下,曹玮麾下的士兵在战场上悍不畏死,往往以少胜多且能大破敌军。说句不该说的话,曹彬若能有他这个儿子这般的治军能力和力度,或许他也未必会有雍熙北伐时的惨败和耻辱。
关于曹玮治下的军队,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曹玮的生平好友、后来曾担任棣州知州的贾同曾经前去边地拜会曹玮,当天恰逢曹玮要带兵巡边,于是在一番简短的叙旧之后,曹玮邀其同往巡边。贾同欣然应允并问及所带兵士是否已经安排妥当,曹玮欣然而笑,等到走出府门,眼前的情景让贾同目瞪口呆:只见足足三千手持弓箭利刃的精锐铁甲不知何时早已在外列阵完毕!
贾同大惊,因为他先前在院内未闻有丝毫的兵戈之声。回去之后,贾同对友人不住地赞叹道:“曹玮他日必成一代名将!”
既有战场拼杀的锋锐难当,也有治军驭下的军纪严明,如此也就不奇怪曹玮为何能够成为宋朝在西北大地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屏藩。更为难得的是,曹玮在治理地方上尤其是治理边地期间也可谓是政绩斐然。
面对边地番汉相邻和杂居的情况,曹玮恩威并施让其辖地的各族都能各守本分且彼此相安无害。为了应对西北地区复杂多变的局势,曹玮在边地大量招募善射之人组成“乡兵”并分发给他们土地,每临战事这些乡兵为保土地往往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对于手下的番部将士,曹玮也能做到对其一视同仁并同样对其严明军纪从而锻造出了一支战力超强的番兵军团。
此外,对于反叛无常的周边部落,此前宋朝的边将多奉行以杀立威绝不手软的强硬政策,曹玮在处理这种事时却是刚柔并济。他恃强却不逞强,若是有人主动招惹是非,他必以雷霆之怒予以回击,而对那些真心归附的异族部落则施以法度和恩德对这些人加以招抚和收揽,由此边地得以大体太平无事。
为了加强边地防御以及防备和震慑异族骑兵不厌其烦的侵扰,曹玮在西北大地广筑城寨和堡垒,就如是一颗颗钢钉深深地嵌入在了广袤的西北大地上。另外,他还在这些寨垒和城池之外挖沟掘壕用以阻止骑兵的冲锋。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措施在当时看上去好像是多此一举,但在后来的宋夏战争中,曹玮的这些极具战略眼光的举措被范仲淹和“种家军”的创始人种世衡奉为抗击西夏入侵以及蚕食西夏领地的不二法门。
作为大宋在西北地区的护国柱石,曹玮的戎马生涯应该是没有遗憾的,但这其实也正是他的遗憾之所在。以他的军事能力,他本可以为大宋建立更大的功勋,可他的时运却是不佳。当辽国与宋朝杀得天昏地暗时,他还只是一个初上战场的新兵,而且他的驻防地还是西北。当党项巨寇李继迁威风八面之时,他也还只是初出茅庐的小将,而且李继迁这一生大多数的时候也只是找了他大哥曹璨的麻烦。等到曹玮终于把自己打磨成一把锋利无比的战刀时,辽国已经成了大宋的兄弟之国,党项人也在李德明的统领之下变成了乖乖听话不再招惹宋朝的臣子,而吐蕃人更是早已被他所彻底打服。放眼望去,曹玮在自己战力爆棚之时发现自己周围已然找不到任何的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