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英才辈出(第2页)
科场及第之后,二十三岁的欧阳修再迎喜事,当初推荐他进入开封府国子监深造的恩师胥偃当即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于是乎,在金榜题名之后,欧阳修再迎洞房花烛之美事。随后,欧阳修被朝廷正式授官为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并充任西京洛阳府留守推官。
还是在这年的七月,另一位北宋名臣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此人便是富弼。
富弼(公元1004年—公元1083年),字彦国,北宋西京洛阳府人。说到他就得说一下范仲淹,一点也不夸张地说,范仲淹是富弼此生遇到的第一个贵人。当初是范仲淹首先发现了富弼的才华并称赞其有“王佐之才”,后来又是范仲淹将富弼的文章拿去给自己的好友晏殊以及宰相王曾过目,由此也才让同样爱才的晏殊有意将自己的宝贝闺女许配给富弼并最终得到了这个乘龙快婿。
或许大家会以为富弼这次也参加了科考并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名次,其实不然,富弼这一次根本就没有参考,原因就在于他的老丈人晏殊是这次科考的主考官,所以他得避嫌。但是,正是在范仲淹的鼓励和推荐下,富弼参加了这年七月在崇政殿举行的制科考试。
这次制科考试最后只有四个人突围而出,这四人分别是书判拔萃科:余靖(四等)和尹洙(五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何咏(四等),茂才异等科:富弼(次四等)。看上去这些人的成绩都很一般,最终的评级只是四等和五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所谓的制科考试就是皇帝在科考之外对一些胸怀大才但却有可能不善笔墨词藻之人特意举行的一次人才选拔考试。这种制度最早源于汉朝的“射策”,但如果要追溯源头那就得没边了,我们只能说朝廷将这类选拔官员的方式作为一种制度加以确立和施行是在汉朝。
举例来说,当年张齐贤在洛阳拦下赵匡胤的车驾而自荐其才,然后俩人在一番问答之后张齐贤的“十策”被赵匡胤所赏识就有制科考试的意味,只是张齐贤最后因为跟赵匡胤强辩才没能当场将自己的一身布衣变为官袍。
单说宋朝。宋朝的制科考试没有定式,也没有时间规律,完全看皇帝本人有没有这个意愿,而制科考试的分类在各个时期也有所不同。赵匡胤时期的制科考试分为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法三科,而仁宗朝时最高增加到了六科。
关于参加制科考试的考生,你可以是平头百姓,也可以是当朝的官员,但前提是你得有真才实学且必须有当朝大臣的亲笔推荐,如此你才能有资格进入皇宫去向当朝皇帝用文字的形式陈述你的治国、治军或是治学的理念,只要皇帝首肯就能给你一顶乌纱帽或是让你当场升官。有关于此的详细过程我们今后再说,那时候我们将一道去见证北宋制科考试“百年第一人”是如何诞生的。
据后人统计,有宋一代总共举行了二十余次制科考试,但最终顺利通过考试的只有不到五十人,而在这些人里面只有三个人最后摸到了“三等”的天花板,因为一等和二等只是荣誉性质,根本没有授予给任何考生。这三个摸到制科考试天花板的人分别是四川眉州的苏轼(三等)、福建建州的吴育(次三等)、成都华阳的范百禄(三等)。据说江西吉安的孔文仲也是三等,但因为他的考卷内容是在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所以考试成绩最后被取消。
了解完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富弼的这个“制科次四等”也就知道这其中的含金量了吧!制科考试可不是一般人能够驾驭得了的,即使你是进士科的状元也得在这道大门前瑟瑟发抖以至最后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