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绝粮·焚寨·车轮放平:辽东绞杀三重门(第3页)
说到底,情怀这东西,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能暖一时,却暖不了一世。当生存都成了问题,所谓的家国大义、血海深仇,终究抵不过一碗热饭、一件棉衣、一份能让家人活下去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辽人偏执地认为大宋虚伪,一边跟辽国联合灭金,一边又挖辽国的墙角,宁可选择去投金国,也不投大宋。
人心不同,各发其面。
总之,在宋金两国的瓜分下,辽人越来越少,靠着吸纳辽人和高丽人,金国的实力迅速恢复,至少表面上的数字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随着金军开始适应大宋的火器,宋军的大炮虽能在局部战场取得优势,却难以适应辽东的复杂地形与金军的游击战术。金军以逸待劳,依托熟悉的山川村寨不断袭扰,让宋军始终无法彻底掌控辽东的村落与要道。即便偶尔攻占辽阳等大城,也会因周边据点仍在金军手中、粮道持续受袭而难以固守,最终只能在“攻而不克、守而难久”的循环中没有任何进展,眼睁睁看着金国凭借对辽东的韧性坚守,将这场拉锯战拖入持久战。
对金国而言,辽东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不容退让的根基,游击战术虽显被动,却精准击中了宋军的软肋,让宋辽联军的攻势始终停留在“夺取一城一池”的表面,无法动摇金国对辽东的根本控制。
面对这种情况,赵俣跟臣僚商量过后,决定“结硬寨,打呆仗”。
也就是,自从大宋夺取了辽东半岛以后,就开始修建港口、修路,到哪儿都先扎营,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不贸然出击,等着敌人来犯,然后稳扎稳打,一点一点蚕食掉金国。
这个战略是张纯提出来的,也是一众宋臣根据当初大宋消灭西夏所用的浅攻进筑战略提出来的稳胜不败的战法。
其核心优势在于“以稳制快,以耗克敌”。
金国的游击战术虽能依托地形袭扰,却终究是小股力量的流窜,难以撼动大宋步步为营的根基。
大宋每修一座营寨,就如同一颗钉子钉在辽东大地上,将控制区稳稳锁住;每修一段道路,就像一条血管延伸过去,让粮草辎重得以源源不断输送,再不必担忧金军袭扰粮道的困局。
同时,大宋对金国进行经济封锁,逼得金军不得不来打草谷。
一旦金军来攻,大宋便凭坚固工事死守,以火器优势消耗其有生力量;金军退去,大宋便继续向前推进,蚕食一寸是一寸。
这种打法不追求速胜,却能让胜利的天平在日复一日的对峙中,稳步向大宋倾斜。
而金国最致命的短板,就是其人口太少。
本就人口稀薄的金国,经宋辽联军连番打击,青壮劳力与士兵已折损大半。
即便金国能从辽国和高丽掠夺人口补充,一来数量有限,二来被掠夺者多怀抵触之心,难以真正转化为可用的战力与生产力。
大宋的消耗战,恰恰瞄准了这一点——每一次小规模的冲突,每一次对据点的围攻,金国损失的都是难以再生的人口。守一座城,要消耗一批士兵;袭一次宋军粮道,又要折损一批青壮。大宋人口基数庞大,损失些士兵可以迅速补充;金国却经不起这般消耗,每损失一人,就意味着防线多一分松动,生产力多一分衰退。
如此往复,金国的人口缺口会越来越大。
到那时,农田无人耕种,粮草便会愈发匮乏;士兵无人补充,防线便会处处漏风。
到了后期,或许金国连守城的士兵都凑不齐,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宋的营寨与道路一点点推进到其腹地。
更关键的是,大宋的战略早已埋下更长远的伏笔。随着“结硬寨”推进,修路筑港的工程不断延伸,为未来的交通革新铺平了道路。
若是大宋的火车研发成功,铁轨便能顺着修好的道路一路铺向东北,将东北与大宋腹地紧密连接。
届时,军队调动、物资运输的效率将呈几何级提升,大宋对东北的控制力会如磐石般稳固。
如此一来,金国纵有顽抗之心,也无回天之力。人口消耗殆尽,土地被逐步蚕食,最终只能在大宋稳扎稳打的推进中走向覆灭。东北的广袤土地,也将彻底纳入大宋版图,成为大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说穿了,大宋这就是在仗着国力欺负金国,对着金国最薄弱的软肋,打出的一场必胜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