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截胡的?(第2页)
“成交!”赵园园点头。
老家到镇上也不过八九公里,修水泥路也不了多少钱。
俩姑娘拿定主意,就跟着忙活迁坟的事情,在京城这边,习俗什么都还算简单,到了老家,习俗就多了。
老家这边有二次金葬的习俗。
也就是人死下葬之后,埋葬五到八年,等尸体腐烂完毕,再择吉日打开坟墓,拾洗遗骨,再装到高约1米的陶瓮里,并再次安葬。
陶瓮,又叫金斗、金瓮!
这种习俗的起源很早,闽南人的祖先均来自中原,自称“下南人”。
历史上,闽南人经常迁徙,一旦迁徙,也要把上辈人的坟墓迁到新的居地,返回祖籍地时,也要带骨迁回。
这就形成拾骨二次下葬的习俗。
京城这边已经流行火葬,老人的骨灰带回去之后,也要按照当地的习俗,放入金斗中再下葬。
下葬之后,隔日全家人披麻戴孝,敲锣打鼓,鞭炮不断,把牌位供入祠堂,整个仪式才算完成。
忙完这些,还有入族谱的事情。
同样要择日,到祠堂祭拜才能把名字录入族谱,就是登记到陈凡这里,族老们的神色都怪怪的。
翻开族谱,娶三个老婆的,就他一个,算是创造家族历史。
同时,又羡慕!
这小子是真会娶老婆,三个媳妇儿,一个赛一个水灵不说,还一个比一个有钱。
头一个出钱建学校,后两个又要出钱修路。
还要修两车道的水泥路。
老天爷哟,走遍整个县城,也没有这么好的路,没想到咱们这山沟沟的小村子先享受上了。
这么大的贡献,必须立旗杆!
他们忍不住怀疑,陈家小子该不是吃软饭吧还一吃就吃三家,这也是天大的本事。
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大可能,陈凡他姐虽然没回来,但也出了10万元修祠堂,家里应该也是有钱的。
鉴于他们家对村里的贡献,村主任还有族老们一致认为,可以给他们在村里划一块宅基地。
将来回来,也有地方住!
陈木胜欣喜地应下,父母迁葬回来,以后还要回来扫墓,逢年过节也要回来,有个房子总归是好的。
正好,许今夏的工程队就在村里干活,把建房子的事情一并交给他,就修成四合院的样式。
“晓龙、晓天,最近学得怎么样”
一个是叔公家的孙子,一个是姑婆家的孙子,陈凡上次回来,就把人交给许今夏,让许今夏带着干工程。
“哥,还行吧。”
陈晓龙挠了挠头,腼腆地笑了笑:“夏哥挺照顾我俩的,已经开始让我俩管一些事情。”
陈凡掏出烟,给哥俩递上:“认真点学,等将来能自己上手,让你嫂子给你弄几个工程。”
陈晓龙接过香烟,嗯道:“哥,你放心,保证不给你丢脸。”
“学不好,丢的是你自己的人。”
陈凡笑了下,郑重说道:“你嫂子的基金会,每年都要建几百所学校,将来能吃下多少,得看你自己的本事,对了,你嫂子呢”
“嗯……”陈晓龙张了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