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台风行动(第2页)
此时,德国的柏林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远在意大利的罗马,却因墨索里尼的一个决定而蠢蠢欲动。墨索里尼野心勃勃,竟命令意大利军队悍然进攻南斯拉夫,妄图在巴尔干半岛大肆扩张势力范围。
墨索里尼此举,实在是极不明智。这一军事行动不仅分散了联军的兵力,使整体作战力量受到削弱,更糟糕的是,耗费了意大利大量的石油储备。此后,意大利在能源方面陷入困境,不得不长期依赖德国的接济度日。这可把希特勒气得不轻,常常忍不住在私下里对墨索里尼进行抱怨。
而在遥远的大明王朝,同样是一片忙碌景象,举国上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整军备战。其中,重中之重便是全力研发坦克反应装甲。
大明王朝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一项目,实则是因为明军装备的谢尔曼坦克存在诸多弊端。这款坦克的装甲较为薄弱,犹如一层脆弱的外壳,难以有效抵御敌方的攻击。更为致命的是,其配备的汽油发动机极易起火燃烧,一旦被击中,往往瞬间就会燃起熊熊大火,被士兵称之为“朗森打火机”。这个略带嘲讽的外号,恰恰精准地反映了谢尔曼坦克在防护和防火性能方面存在的严重弱点。
明军高层深知,若大明王朝日后参与世界大战,以谢尔曼坦克现有的性能,无论是面对德军性能卓越的黑豹坦克,还是俄军坚固耐用的 t34 坦克,都毫无优势可言,甚至可能在战场上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这一劣势,在之前的一些模拟对抗与实战检验中,已然暴露无遗。
因此,为谢尔曼坦克安装反应装甲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这一先进技术在当时属于高度机密,就算大明王朝愿意出重金购买,也难以如愿。后世的几个大国对这种技术严防死守,严格保密,禁止其在国际间流通。
无奈之下,朱由检只能凭借自己所掌握的有限知识,为大明王朝军工部门提供一些思路和相关资料,鼓励他们自力更生,自行开展研发工作。因为他深知,这项技术对于未来明军装甲部队投身欧洲战场至关重要,一旦研发成功,将为明军带来足以改变战争态势的巨大优势,使其在战场上牢牢占据主动权。
与此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美利坚的政客们也在紧锣密鼓地为战争做着全面准备。
在罗斯福的智囊团精心谋划与建议下,美国国内大部分工厂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所有的生产线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原本生产民用产品的机器,如今纷纷轰鸣运转,开始生产各类军工产品,从翱翔天际的飞机,到驰骋海洋的军舰,从陆战之王坦克,到威力巨大的大炮,再到运输物资的卡车等等,应有尽有。
另一方面,大批堆积如山的物资被运往各个港口,整齐地装上轮船。这些承载着战争希望的船只,沿着北极航线和印度洋航线,浩浩荡荡地驶向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