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血战库尔斯克,虎式的荣耀与悲歌(第2页)

 在中线,莫德尔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在波兰骑兵的协同配合下,得以较为快速地推进。然而,同样受制于装甲部队力量不足的问题,在推进到苏军的第三道防线时也被迫停下,与苏军陷入近身搏斗的胶着状态。装甲掷弹兵和波兰骑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如潮水般一次次向苏军的第三道防线发起冲锋,每一天,都有大批勇敢的士兵倒在这片血腥的战场上。

 而战况最为艰苦的当属北线。在以“闪电战专家”着称的曼施坦因元帅的率领下,虎式坦克集群与豹式坦克集群如排山倒海般涌向库尔斯克缺口。在这个缺口的正中央,有一个名为奥利霍瓦特卡的高地,它成为了德苏两军必争的战略要地。只要德军能够成功攻占该高地,并稳固地建立炮兵阵地,便能彻底合拢缺口,从而取得库尔斯克突出部会战的最终胜利。

 于是,德苏双方在奥利霍瓦特卡高地投入了大量兵力,展开了无数次残酷的拉锯战,这片土地瞬间沦为人间地狱。天空中,德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如黑色的死神,玩命地对苏军阵地进行轰炸。待德军飞机呼啸离去,苏军的伊尔 - 4轰炸机和佩 - 8轰炸机又接踵而至,其中甚至还出现了美国提供的B - 25轰炸机。一时间,天空被硝烟染得漆黑,炸弹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地面上,德军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三号坦克与四号坦克,与苏军的t34、kv1、is1坦克以及美国提供的m4谢尔曼坦克展开了激烈交锋。金属的碰撞声、炮弹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整个战场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战役初期,虎式坦克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战斗力,取得了重大战果。据统计,其击毁击伤苏军多达6000多辆坦克,创造了1比10的惊人战绩,这一数据令全世界为之瞩目,也促使美苏两国纷纷开始着手研制重型坦克。

 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虎式坦克的缺点逐渐暴露无遗。首先,其发动机设计存在缺陷,复杂的传动系统使得发动机在高强度作战下极易过热。在库尔斯克的炎炎烈日下,长时间的连续作战导致许多虎式坦克发动机温度过高,引发故障,不得不停车冷却,这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无疑是致命的弱点。其次,虎式坦克的履带宽度相对较窄,在库尔斯克的泥泞地形中,抓地力不足,时常出现履带脱落的情况。一旦履带脱落,坦克便瞬间失去机动性,沦为战场上的活靶子。再者,其悬挂系统在频繁的炮击和复杂地形行驶过程中,容易损坏,导致坦克无法正常行驶。

 这些问题导致虎式坦克的损耗逐渐增大,最终出现了近三百辆虎式坦克的减员,这意味着德军的虎式坦克整体数量减少了近乎二分之一。形势对德军极为不利,一旦虎式坦克无法继续扛起作战大梁,沉重的作战重担将不得不落在豹式坦克身上。

 德国如今在库尔斯克战场上比拼的是国力,是消耗,虽然德军又再次击毁击伤苏军6000多辆坦克,但是苏军还是拥有一万多辆坦克,并且后方还有大批的坦克开往前线,而且在茫茫的大海上,美国的运输船也满载着大批的美国产的谢尔曼坦克,赶往苏联在北冰洋唯一的港口摩尔曼斯克。这是一个常年不冻港,可以为苏军提供巨大的物资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