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两路大军,兵锋直指阿克托别(第2页)

伊犁方面军一路走来,之所以没有遭遇苏军大规模的阻击,主要有两个关键原因。其一,哈萨克斯坦主要军事力量大多被调往德苏战场,导致哈萨克斯坦地区兵力空虚,防守薄弱。其二,在哈萨克斯坦民族中,无论是高层还是普通民众,普遍滋生了厌战情绪。多年的战争让他们疲惫不堪,他们渴望和平,渴望能与大明王朝友好交流,甚至有人希望并入大明王朝,从而摆脱苏联的控制。

哈萨克斯坦国弥漫着这样的心态,其旁边的乌兹别克斯坦亦是如此。当看到大明王朝的军队如潮水般杀来,他们不但不派兵阻拦,反而私下里派人同大明王朝的外交人员暗中接触,眉来眼去。这些加盟共和国的小动作,终究没能逃过克格勃敏锐的眼睛,很快就被报告给了约瑟夫。约瑟夫得知后,气得暴跳如雷,欲拿这几个加盟国的领导人开刀,以儆效尤。幸好朱可夫以团结的名义及时劝阻,才让这些领导人逃过一劫。

大明王朝在哈萨克斯坦南面的进军一帆风顺,然而,古德里安那边却稍有麻烦。毕竟在北面这一路,哈萨克斯坦的重要城市相对较多。古德里安将军在成功解决卡拉干达的十多万苏军后,一刻也未停歇,马不停蹄地挥师进攻哈萨克斯坦国阿克莫拉州的首府阿斯塔纳。

阿斯塔纳虽比卡拉干达更为重要,但守军却不多,仅有不到十万人。面对古德里安将军率领的强大装甲集团军群,这十万人的抵抗显得苍白无力。仅仅坚持了不到四个小时,他们便丧失了斗志,全部缴械投降。古德里安将军仅留下一个团负责接收这些俘虏,便率领装甲集团军群继续风驰电掣般地向阿克托别进发。

古德里安的大军如同一把高悬的利刃,严重威胁到苏联的后方,使苏联陷入三面包围的困境。为了遏制古德里安将军西进的步伐,约瑟夫无奈之下,命令赫鲁晓夫戴罪立功,率领苏联近卫第61集团军从乌拉尔军区出发,南下拦截古德里安将军。

然而,苏联第61集团军总兵力仅有八万人左右,隶属于苏联乌拉尔方面军,是后期仓促组建的军队,战斗力相对较弱。赫鲁晓夫带领这样一支军队,心中充满了畏惧,根本不敢主动招惹古德里安将军,只能磨磨蹭蹭地南下,试图拖延时间。

古德里安将军得知苏军第61集团军南下的消息后,迅速做出部署,提前派孔有德带领一个装甲师和一个步兵师占据了阿特巴沙尔,严阵以待,阻拦赫鲁晓夫。这孔有德为何能混进装甲军呢?原来,自他投诚以来,本以为凭借自己精通火器的本领,在大明王朝必能得到重用。然而,大明王朝军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孔有德所擅长的红衣大炮技术早已被时代淘汰,因此他受到了冷遇。但孔有德绝非等闲之辈,他凭借顽强的毅力,自学装甲作战理论,随后投靠了古德里安,最终谋得了一个少将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