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阴平真相,激起蜀臣激愤(第3页)

 

而刘阐忍辱含垢之举,于当时情境之下,实为最善全谋之策也。

 

其余蜀臣皆抚面含泪,痛心不已。

 

“季玉……”

 

刘备更是捶胸顿足,仰天而泣:“备无能,恨不能救弟也……”

 

而此蜀中臣僚俱泣之时,却有蜀臣并未哭泣。

 

这个就是法正。

 

法正是明智通达,谙于实务之士。

 

不会为虚妄的情感冲昏头脑。

 

当然,若经此难者是刘备这等与其肝胆相照的世间明主,他或许会哭。

 

但对刘璋,他本身就无太大好感,经由此事,只是多了一些佩服。

 

哭,是不至于的。

 

装着抹了下眼角,就算是给了老主公面子。

 

他心中想的却是:

 

正可借助此事,说反益州附曹之士。

 

再联合益州各大郡县,以此为讨贼之檄,必能说服他们一起出兵。

 

彼时曹操内忧外患,必难于益州立足。

 

主公自可安得益州之地。

 

当然,这么做也有不妥之处。

 

如此将曹操逼出益州,其临去之时,恐难免于绵竹、广汉诸地行屠戮之举,届时蜀中之民又遭劫难矣。

 

但法正和诸葛亮不一样。

 

他想到归想到,但未必会将其虑在其中。

 

在他看来,屠城之事是曹操干的,与我主公无关。

 

如此相比较,反而更显我主宽厚仁德,与你曹操非同类之人。

 

更有助于他今后统领益州。

 

再说了,真想赶你走,想阻止你屠城也阻止不了。

 

若是诸葛亮,不得不用此计时或许心痛不已。

 

但法正想得很开。

 

我主玄德公仁德宽厚,有明君之相,但为仁德二字所掣肘。

 

我身为谋士,为其谋取利益,却无损主公之名,方是谋主正道。

 

顾虑这顾虑那,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想到此,法正心中已有计较。

 

他决定向刘备献计,但不准备说明此计可能引发的后果。

 

于是,近至刘备跟前:“主公节哀!季玉公既逝,此乃天命使然。然今时之势,正是驱曹贼出益州之良机,万勿错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