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能沟通,会办事,孝直之能臣之相

刘备对此二事颇有为难之色:“季玉逝去不过数月,吾实不忍将其儿女收为己之螟蛉啊!”

 

他想了想,又说道:“我得荆州之时,亦与刘琦公子叔侄同心,何不效往?”

 

法正淡然一笑,拱手道:“主公啊,法正认为两者有所不同,万不可一概而论。”

 

“有何不同?”

 

“刘琦公子早过而立之年,且聪慧隐忍,又知进退。

 

主公前番于守护荆州数年之久,与刘琦公子本就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这种信任,堪比关张。

 

主公新临益州,虽全境吏民咸皆拥戴,然叵测之徒难免存焉:或有宵小之辈,阴借二位公子之名,行危害主公基业之实。

 

二位公子虽敬主公,但未谙世间之险恶,初为人主,很多事难做深思精察,难免所做误断,既毁主公基业,又做出作茧自缚之事。就像是刘季玉,虽得勇烈之终,却还是犯了不察知错,与公天人永隔。

 

若至那时,岂不害了二位公子?”

 

法正的话,乃是站在二位公子利益的角度,让刘备不便拒绝。

 

刘备想了想,却还是摇摇头:

 

“孝直啊,刘循公子今已及冠,又领导了成都保卫战,已现将才之能。刘阐公子仁厚博爱,又知忍辱负重,以成季玉遗命。此二子皆非庸才,我料其二子心中自有圭臬,不至于为宵小所误?”

 

刘备自觉有理,殊不知,法正等的就是他这句话。

 

“刘循虽已及冠,且谙晓兵法韬略,本为承继益州的合宜人选。

 

刘阐虽为次子,但继嗣之名,由曹操借汉帝之名所授,亦合乎情理。

 

兄弟二人谁为主,都有人所不服,日后亦皆有反目之患,此刘季玉所愿乎?”

 

“这……”

 

一句话,问得刘备语塞。

 

法正朗声言道:“倘若主公收其二人,刘循可培养成勇武战将,刘阐可培养成经纬之臣,为国效力,光耀门楣,此非大善耶!”

 

刘备微微颔首,他确实被法正说动了。

 

法正还没完,又换了一个语重心长的语气:

 

“主公,二位公子不是你的义子,你不好对他们说什么。但如果他们成了你的义子,你自可以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要求他们,培养他们,真正的把他们培养成国之栋梁,这才是对刘季玉最好的报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