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治肠痈,接媳妇儿下班

 “问题不大,不过具体用药还需要我诊断结束之后才能确定。”方别回道。 

 住院医师接着说道:“院长就是院长,只是看了一眼就有把握。” 

 方别倒是没有理会这句马屁,他这些天升任副院长,也不是第一次听人拍马屁了。 

 接着他走到病人的床前,伸出手指搭在病人的寸关尺处,开始切脉。 

 切脉的同时,方别也开始了问诊,虽说病历上都记录有病人的信息,但方别一向严谨,面对患者需做到准确无误。 

 “现在感觉则怎么样?” 

 那患者听着方别的询问,连忙用手指了指肚子。 

 “这一圈现在疼得要命。” 

 方别看了一眼病人指的的位置大概就是右下腹以及肚脐周围那一圈。 

 方别伸出另一只手按了按,患者右下腹肌肉紧绷,偏硬。 

 “还有别的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没有?” 

 患者接着回道:“我现在除了肚子,还感觉头晕头痛,恶心想吐,小便颜色偏红,已经两天没有上大号了。” 

 患者被医生问过了不止一次,这会儿倒是不用方别多问,便把自己能想起来的信息全告诉了方别。 

 “张嘴,我看看舌头。” 

 患者张开嘴,方别看了看,舌苔微黄腻。 

 这时候,切脉也有了结果,脉象弦数。 

 从方别现在收集到的信息来看,之前的诊断没错,患者的确是阑尾炎发作。 

 阑尾炎,发病率位居外科急腹症之首,任何年龄均会发病,但大多常见于青壮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在中医上称作肠痈,首载于《黄帝内经》:“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 

 汉代《金匮要略》确立辨证纲领,其原文表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 

 从中医辩证上来讲,一般分为三种,瘀滞型,湿热型,热毒型。 

 分别对应现代医学中的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穿孔性阑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