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449:官职调动,人员总结(第2页)
“若改青州刺史部与扬威将军府合并,张居正失去督察的权利,是否会影响考成法推行?”
长孙无忌略作思考,答道:“考成法推行已有一段时间,成效显着,阻力大减,张司马也已培育起一批支持者。”
“大可让新的青州刺史负责考成法推行,反正王修和徐邈原本就是青州刺史部的官吏。”
王修和徐邈是战前张居正挑选的负责督察之人。
刘备点头。
能放权就好,这代表着张居正的改革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支持,未来改革受到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小。
总不能啥事情都一直让张居正亲力亲为吧,后续的改革还推不推进了?
不过这也就意味着徐州也需要一个督察之人,赵昱的身影浮现在刘备脑海中,无论是品德、名声还是才能,他都足够担任。
刘备默默思考起新的青州刺史人选。
考核标准:资历足+文武兼备。
刘备手下一共就两个州,一州刺史算顶大的官了,不来个资历老的镇不住场子。
合适的人选一只手都能数过来:张飞、赵云、徐庶,撑死再加个范仲淹。
徐庶和范仲淹都是在打北海时加入刘备阵营,再往前真挑不出人了。
武士彟统帅不行,狄仁杰、刘恒资历不足,也没有单独领兵打仗的先例。
而这四个人里面,刘备比较中意徐庶。
他是军师,派去当青州刺史算下放,绝对能压住人。其次能力足够,不必担心青州出岔子。
再次,他自投入刘备帐中以来,一直在打仗。刘备打袁绍,他在兖州打李密;刘备打徐州,他同行。
刘备委实心疼他。
最后,还能借此机会磨砺一下徐庶统筹大局的能力。
最终,刘备敲定,由徐庶担任青州刺史,关羽调来徐州,原本兵马交由徐庶统帅。
为表彰徐庶的功劳,刘备又任命其为安东将军,这样在官职上也能压青州诸将一筹。
狄仁杰、陈群调入安东将军府担任司马,刘馥升任东莱太守,刘亘(刘恒)右迁北海国相,高览、朱灵、黄权、周处、李世贤兼任青州校尉。
刘恒资历短,开战前只是一个剧县县令,不能过快地提拔。但刘备有意为其铺路,一直让在他都城所在的剧县任职便是要他结交人脉。
没有比大本营官僚更多的地方了。
将徐庶调离后,徐州刺史的位置又空了下来。
谁来当?
刘备和长孙无忌一番商议后,决定任命范仲淹担任此职务。
再任命牵招、寇封、罗大纲、李开芳、李秀成为徐州校尉,统筹徐州的那些预备役、守城兵。
将领中,王韶右迁通远将军,戚继光升为武毅将军,又拔擢李牧、李靖、姜松、马超、杜壆、孙安任别部司马。
赵云、黄忠、石达开这几个全军覆没的就不封了。陈到、石达开甚至被降至别部司马。
太史慈要参与组建水军,就不让他担任徐州校尉了,转任别部司马,多拨给一些兵马补偿。
事实上罗大纲后续也进入了水军。
张飞倒是屡立战功,但再往上就四安将军了,徐庶又占了安东将军,剩下仨将军负责的地域刘备都没有,给张飞封只能起一个激励作用。
封安南将军,激励他打扬州,他不会水军,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