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小十七
就连被殖民统治的林邑国和扶南国都十分平静,当然,这也是魏延这个“中南都督”管理有方。
所谓“中南都督”,其实就是类似于殖民地区管理者的身份。
魏延这个“中南总督”,就是管理林邑国和扶南国的,他得到了大燕国安南将军的位置,只不过撤掉了交趾中郎将的职务,并且只允许开设都督府,都督府也不在大燕国境内,而在林邑国境内。
也是袁熙跟三台六司的官员们争论出来的产物,主要就是袁熙不想让林邑国和扶南国原来的国王家族再继续统治下去,他还让魏延在林邑国和扶南国各立了一个傀儡国主。
这两个国家跟中南半岛的骠国和堂明国不同。
骠国和堂明国是按照羁縻体制,定时向袁熙纳贡,并按照袁熙的要求,每一任国主都得由袁熙册封,骠国和堂明国虽然内政和军事有自主权,但必须经受袁熙的大燕国管理。
而林邑国和扶南国,不仅没有军事自主权,平时都是由大燕国的部队驻扎。另外,这两国的税务还要拿出来养活大燕国的部队,多出来的部分税收,还要由魏延这个都督,上交给大燕国的度农司,进入大燕国的财政管理。
同样的,在倭国,袁熙也实行了“都督”制度,甘宁被封为“倭岛都督”,跟魏延一样。
也是,因此,袁熙的这一新设置,让所有官员们都知道了袁熙分封制度。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在外开疆拓土的,就有机会在外获得封国,这些所谓的“都督”其实就是封王。
其实,袁熙给甘宁封“辰王”的时候,就已经在明示这种行为了。
只可惜,之前三韩地没有国家,都是一堆部落联盟,朝堂上的众臣都以为袁熙立甘宁为辰王,只是为了稳定三韩地区的手段。
谁承想,甘宁现在就是一直顶着辰王的名号,再加上倭国的管理,甘宁其实已经是个地方藩王了,只不过他的领地不在大燕国十七州的范围内。
要知道,无论是辰国、倭国,还是林邑国、扶南国,都被魏延、甘宁他们按照郡县制度改造着,只不过他俩不太把这几个国家的百姓当人看罢了。
而被占领的高句丽,是完全按照大燕国境内各州郡的方式在设置,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是按照大燕国的律法方式在管理。
原因很简单,高句丽占领的地盘,本来就是汉朝丢掉的国土,不同于辰国、倭国、林邑国和扶南国。
袁熙一直强调的理念就是,他要恢复汉朝统治时期最大的那块版图,必须拿回来。
而这次的“都督”设置,就是在告诉朝臣们,如果你们有能力继续拓展,袁熙可以把拓展出的更多领土直接分封给朝臣们当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