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五七式火箭弹(第3页)


 不过关于这些不用他操心,负责测试的是任教授,李枭关心的是推进剂燃烧稳定性,看到燃烧时间、推力曲线一些都正常,它的测试任务算是完成了。


 任教授看过之后,也是点了点头又一次道:“继续进行检查。”。


 “是”。


 在答应一声后,众人就有检查起了发动机的外观,看看外观有没有变形,之后又拆解了发动机,检查燃烧室等部件,当看到这些部件没有裂纹或变形。


 整个发动机也很完整,众人这才彻底放下心。


 “看来我们成功了。”,任教授笑着道。


 李枭同样也是高兴的点了点头,发动机测试的成功,这也代表了成功了一大半,马上就能进行打击测试。


 各种测试一连进行了三天。


 再把报告交上去,看到一些地面测试都正常。


 军工厂就立刻开始了生产。


 空中测试一枚可不够,需要多枚火箭弹测试,要先从短距离测试开始,也就是5-10 公里,然后就是中距20-30 公里的测试,最后才是全程射程测试,一步一步的来。


 测试的场地也不能太简单了,也是有要求的,第一就是空旷人少的地方,毕竟这可是重武器的测试,这要是有什么意外发生,那就不好办了。


 其次就是场地的搭建。


 像是发射阵地,除了发射火箭弹的射架以外,还需要配备简易气象站,来观测风速、气温,此外还需要在沿弹道两侧布置至少3个观测站,用用望远镜、经纬仪等仪器飞行轨迹。


 这还只是短距离的观测方法。


 中距离的话,就需要扩大靶场范围,以及对周围进行封锁,要知道这个年代火箭弹的准头,可没后世的那么高,一般允许±500米,虽然实际情况也不可能偏差那么大,但这种事谁都说不准。


 而一般超过了20公里的打击距离,就必须配上雷达辅助了,用雷达踪弹体飞行轨迹,记录速度、高度数据,当然弹道两侧布置的观测站也不能少。


 至于50公里的全程测试更麻烦,像是靶标,就需要制造一个直径50米的白色圆圈,还需要在周围10公里范围内,用用高倍望远镜布置观测哨,记录落点,以及及时向上面汇报情况。


 甚至为了这一次火箭弹的测试,还准备了数量旋翼机,会沿弹道一侧伴飞,来记录弹体飞行姿态,之所以这么麻烦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没有先进的测试工具,只能以这种方式补充地面观测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