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争雄如梦观影

第134章 蓬勃发展(第2页)

 “试试吧。若是真的有用,倒是有了新的进项。不过规模暂时别太大,君子无罪,怀璧自罪。”

 马千里摸了摸脑袋,傻笑道:“公子大才,不过,财不露白的道理小的还是懂的。”

 两人说着话,曹氏就左看看右瞧瞧。正聊着天,炉子那边有人高喊:

 “开炉了,出铁了!”

 只见橙红色的铁水缓缓从炉底涌出,在模具里汇集成块,稍后有工人用长铁锨将半凝固的铁块勾出,众人合力锻打成型。

 “这样一炉可以日产铁料三千斤。”马千里的话里带着兴奋,“一年百万斤的好铁!”

 日产一吨半的高炉,放在钢铁时代,连当试验炉都算小了,但在这个时代,规模已经能算是中等了。

 就这个炉子,矿石的供应就很成问题了,每天三吨多的铁矿石,放在后世也就是一台农用车的载重量,在崇祯七年,就要用马车从金口码头运进来,需要雇二十名车夫往返三回。

 好铁一斤三分银子,但矿石、木炭、人工成本也要一分五以上,加上运费,一斤约赚一分银子,每日的毛利润也就三十两银上下,再把苛捐杂税除去,一日进账十二、三两左右,算是不少的收入了。

 陈吉发知道,就这个时代的冶炼和运输水平,大规模钢铁产业,还是要在产铁产煤地区才有账算。马铁匠这里,主要是试水所用,顺便培养一下技术工人。

 “这铁的质量凑合能用,但还有改进的空间。过两日再给你张图纸,咱们再改一个炉子出来,质量应该还能再提升一点。”

 “好好,你说咋办都行。”

 马千里搓着手,这可是吃饭的手艺,陈吉发愿意拿出来,他当然高兴学到手。

 “前段听说你们在大冶准备承包矿山,做的如何了?”

 “嗨,不算顺利。”马千里一五一十汇报道,“当地有矿业协会,还有朝廷的矿监,

市场又多半被国营铁厂垄断,我去了四回,每次遇到不一样的问题,总之都没能办下来。公子若是能亲自去,可能会不一样。”

 “嗯,知道了,看来还真的不能省心。你好好做实验,大冶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马千里自然又是千恩万谢。

 从工业园出来,陈吉发去苏家湾的学堂看了看。

 教育从娃娃抓起,可是后世国家的共识。

 通过两年多的建设,如今这座起初只是为培养合作社骨干识字用的夜校,已经成了拥有七个年级,从写字到算数,从物理到化学,从音乐艺术到体育舞蹈都教授的综合类小学,苏家湾和附近村湾适龄儿童,有近五百人在这里读书。

 进了院子,左右厢房都传来朗朗读书声,新聘任的夫子在教这些小孩子识字。他们有的是从附近聘请的落魄书生,有的是合作社兼职的骨干。

 最里面的值房留给专职管理学校的合作社委员,如今的负责人便是宋彩蝶宋姑娘。

 陈吉发来的时候正撞见一脸红透了的李六,这小子!

 宋彩蝶见到陈吉发也有些尴尬,关键是手中还拿着李六刚刚送来的花束。

 她如今在学校管着教学计划,还教授初级班识字,负责各个年级的音律。身兼数职的结果就是身上多了股子干练的韵味,再加上本就天真烂漫的性格,俏丽的容颜,就成了学校孩子们最喜欢的美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