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争雄如梦观影

第167章 火铳生产(第2页)

 至于一千斤火药倒是小事情。如今乌岭铁厂使用黄铁矿,备料的过程中就要先进行脱硫,产生的二氧化硫就可以制备硫磺。硝石可以在市面上收购,贵一些也不要紧。至于木炭那就更加简单了。

 陈吉发在路上的时候就在构思如何实现,铁料目前不是问题,但要做到管径统一,高速钻孔,他需要钻床和铣床,这两件东西,驱动和平台现在都已经不是问题了,难在刀头和钻头。

 好的钻头和刀头需要高硬度、高耐磨的特种合金钢,参入的金属中,钨、锰、钴比较主流。钨矿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等省份,锰矿主要储备在广西,钴矿主要产地在甘肃,都不是陈吉发目前的势力范围。即便是湖广有小规模的锰矿、钴矿,也都在其他府县,与当地洽谈合作开采,也需要时间。

 现在只能逐步提升钢材质量,磨损稍快些也没办法,只能频繁更换。

 苏家湾的那个小铁厂还有之前的一座试验高炉,大约只有十个立方,但用于做钢材实验,正好够用。他从系统查了大量资料,用目前通用的淋口法制备了一批高碳钢,逐一实验。

 好在这批刀头、钻头要对付的只是熟铁枪管,钢材质量稍微差些,却不是不能工作。最终经过四天的实验,确定了一种含碳量在百分之一左右的钢材,能够勉强适应流水线生产。

 不过,有了材料,加工也是个大问题。

 材料硬,要加工成钻头的形状,就需要特别的手段。实验用的工具,是匠人用水磨机手工搓出来的,规模生产肯定不能这样,不仅效率低,而且磨出来的钻头肯定会有尺寸差距。

 陈吉发在系统中寻找解决方案,又实验了几次,做出一种类似后世修配钥匙的那种水磨机,将砂轮安装在固定杆上,末端的操纵柄与模型相连,推动操纵柄,固定杆将顺着模型的纹路运动,引导砂轮按照模型尺寸磨制新钻头,确保产品与模型尺寸一致。

 这种简单的设计当然不可能有后世的机床那样

精准高效,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却是很好的替代手段。

 至于火铳的木质配件,苏家湾工业园已经有了非常完备的配套,找了个两个木工厂不过两天时间就全部准备完成,送来组装。

 陈吉发在试验铁厂陪着王徵和工匠们忙活了半个月,几乎是日夜不休,每天只睡一个时辰,工匠们两班倒日夜开工,总算抢在十一月底之前备足了五百支火铳,装上船交给来接应的郧阳军官。

 如果是正常的军需交割,陈吉发的这批火铳生产设备在完成任务后就封存入库,等待下一批订单。但是由于这是他与卢象升之间的私人交易,因此,前来交接的军官只是嘱咐陈吉发切莫要走漏消息,并没有要求他封存生产设备。

 “这批火铳也不是白拿,等卢大人手头宽裕,会与你结算。”那军官将兵备道的令旗和令牌交给陈吉发,“这些东西用的时候也要小心,平日不可张扬。”

 “在下晓得,劳烦您帮忙给卢大人带个好,这幅郧阳地形图,算是在下送给郧阳巡抚衙门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