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争雄如梦观影

第381章 乱臣贼子(二十九)(第3页)

几年前与陈吉发的擦肩而过,不过是人生中不起眼的插曲。

等到历经沧桑回眸之时,或许会欣然一笑,但她绝不会因为这份执念,而耽误此生。

之后几日,陈吉发又专程去了军研所和武昌重工,检查了军工研发和生产工作,又将几个骨干召集起来,把存在的难题和解决方案研究清楚。

等忙完这些,近卫军已经集结完毕,二百万两的战争债券也已经发放完毕,物资连夜加班生产,整个合作社的战争机器已经进入全速运转。

这次行动,除了留守的第五、第九营之外,其余部队全部跟随出征。

除此之外,谭青云的英山营,李顺来的井冈营,以及薛虎的晋中营也会参与行动,整个动员兵马总数达到了七万人之多。

如此大规模的人员调配本瞒不过当地官府的眼睛,但江夏现在是陈吉发说了算,路口、渡口全部都在流哨的把控之下,偶尔有些消息走漏,在熊文灿绥靖政策的大背景下,周边府县官员都默契的保持了观望态度,以免落得谷城知县阮之钿的下场。

部队四月初从金口码头出发,依然是人械分离。

兵卒直接打着湖广都司的旗号,军械打着楚王府的旗号,大摇大摆顺江而下。

沿途钞关、水门得到消息,有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恪尽职守打了报告。

这些报告到了南京城,绝大多数石沉大海。

现在的南京守备太监孙象贤是个只会捞钱的主子,南京商会提前打点好了这位公公,自然不会有多得话传到北京。

而且,王宝珠和季闻道之间勾勾搭搭,南京的那些锦衣卫校尉大多数都拿了黑钱,只要上面不认真查,也没人会说什么不是。

唯一向北京奏请核查的是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

此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能力卓着,官声显赫,尤其是主政河南、设立通州营期间,爱民如子,治军有方,而且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

可惜这老小子脾气比较硬,总是与崇祯皇帝派来的太监闹矛盾,因此崇祯很不喜欢他。

崇祯四年范景文丁忧回家,七年起复,之后就一直雪藏在南京,混个闲置。

去年清军入寇,崇祯皇帝令天下兵马勤王,发现南京驻军缺额甚多,这才总算想起来南京还有个懂军事的范景文,于是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与孙象贤一同整顿南京京营。

这个小小的人事变动给陈吉发带来了不少麻烦。

船队靠近南京,便被水师拦了下来,下令的正是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

陈吉发上岸准备拜访范景文。

来码头迎接的,除了老朋友庄志业、胡金权之外,还有方以智和孙临。

江夏事变的时候,南京合作社的骨干就都搬去了苏州,留在城里的,只有商会的几个人,江南银行,以及加盟的合作商会,因此晚上就由庄志业做东,去椒舍与几位好友宴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