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峰火之铁血川军团爱吃炸香芋丝的姬瑶花

第489章 民生(三)(第2页)

 杨峰特聘的农业、畜牧专家很快入驻农场,露天课堂上,黑板写满杂交育种公式,老兵们戴着老花镜认真记笔记。他将广东时期摸索的“猪血堆肥养蚯蚓”古法重新启用,茶园里,土鸡扑棱着翅膀刨食蚯蚓,自由啃食野草的黄牛悠然踱步。鸡粪化作天然肥料滋养茶树,嫩芽抽得愈发翠绿;而散养的禽畜因食料天然,肉质紧实,产蛋量也节节攀升。

 起初满脸阴霾的几位老将,望着漫山遍野的生机,眼里渐渐有了光。郭勋祺握着沉甸甸的锄头,声音都带着颤:“我带兵半辈子,头回见土地能长出这等光景!”刘安祺则蹲在茶垄间,轻抚油亮的叶片,连连称奇。当他们跟着老兵们挥锄垦地,反倒治好了多年的老寒腿,再没去陈长官那里抱怨赋闲之苦,每次回城都往长官办公室塞几筐新鲜蔬果。

 杨峰将记忆里后世的制茶工艺反复改良,揉捻、发酵、烘焙,一道道工序下来,乌龙茶的醇厚与花茶的清甜完美交融。他带着特制茶包拜访陈长官与罗卓英,沸水冲开的瞬间,茶香四溢。“这味道竟比阿里山的老茶更勾人!”陈长官捧着茶盏惊叹,罗卓英更是当场拍板:“此等佳茗,当销往海外!”

 得到许可后,杨峰迅速组建商队,载着茶叶、腌腊制品奔赴香港、菲律宾。没想到一经上市便被抢购一空,南洋富商们为求一包“杨氏乌龙”,甚至提前数月下订单。短短半年,农场不仅实现禽畜鱼肉对部队的稳定供应,三产收入更是翻了几番。

 陈长官喜不自胜,连夜起草嘉奖文书。蒋先生起初将信将疑,微服简行来到农场。眼前是波光粼粼的鱼塘、漫山茶树与穿梭其间的成群禽畜,老兵们扛着锄头哼着小调,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他捏起一撮新茶细嗅,浓郁茶香扑鼻,不禁颔首:“杨峰,确是个人才!”

 刺耳的电话铃声划破农场清晨的宁静,杨峰接过听筒,听筒里陈长官的声音裹挟着难掩的兴奋:"杨峰!即刻来省府!蒋先生点名要见你!"放下电话,杨峰望着窗外长势喜人的茶园,指尖不自觉摩挲着茶杯——这些日夜的辛劳,终于要得到最高认可。

 省府大楼前,陈长官早已负手而立,锃亮的皮鞋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走!"他重重拍了拍杨峰肩膀,"这次连我都没想到,你这农场办得比十万大军还管用!"两人的皮鞋声在大理石走廊回响,像极了战场上的鼓点。

 总统府门前,荷枪实弹的卫兵如雕塑般伫立。杨峰主动解开军装扣,任由卫兵仔细搜查,余光瞥见陈长官昂首挺胸从旁走过,无人阻拦。这微妙的差别让他喉头一紧,却仍保持着挺拔的军姿。

 议事大厅内将星云集,老将们胸前的勋章在吊灯下熠熠生辉。杨峰深吸一口气,换上笔挺的新军服迈步向前,军靴踏地声铿锵有力:"卑职杨峰,参见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