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大佬年轻时同样犀利

 1901年8月30日,第一届物理和化学青年学者会议,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大都会酒店举办。 

 物理分会现场,十几个人随意地分坐在长桌两边。 

 长桌的首位,坐着的自然是李奇维和卢瑟福,两位大佬,分在两边。 

 在他们前方,有一块一人高的板子,上面贴有白纸,用于众人随时演算和书写。 

 李奇维首先站起来,发表举办本次会议初衷的简短讲话,并欢迎来参加的各位青年才俊。 

 然后就让卢瑟福开头,讲述目前卡文迪许实验室在原子结构领域的成果,以及他的放射性研究。 

 卢瑟福没有自持身份而倨傲,不会因为在座人的学生身份,而看不起他们。 

 物理领域,从来都是达者为先,不以身份论英雄。 

 相反,他比在欧洲放射学会议上,讲的更细致和通俗易懂,没有半分不耐烦的情绪。 

 房间内的学者全都听的如痴如醉,他们对能接触到这种高端知识,非常珍惜,有人甚至在做笔记。 

 “自从英国物理学家道尔顿创立原子学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认为原子就是一个实心的小球,无法再分。” 

 “但是,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在做气体放电实验时,发现了一种奇怪的射线。” 

 “后来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重新优化了实验。” 

 “他在一根透明玻璃管的两边,放上两个电极。” 

 “然后当在电极之间加上近万伏的电压后,玻璃管壁上出现了淡淡的荧光。” 

 “由于这种荧光是从电极的阴极上射出来的,所以戈德斯坦就将它命名为阴极射线。” 

 “此后,很多物理学家对阴极射线的本质,进行研究,有人认为是电磁辐射,有人认为是带电微粒。” 

 “最终,我的导师汤姆逊,使用多种不同的材料做阴极,发现得到的阴极射线的荷质比是相同的。” 

 “然后他又通过实验测量了射线组成微粒的质量,发现它的质量竟然是氢原子的1\/2000。” 

 “这说明原子内部还存在更小的结构,我的导师将它命名为‘电子’。” 

 说完,卢瑟福又在白纸上,画出来原子的枣糕模型,配上相应的运动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