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诺奖颁奖,世界瞩目!(第2页)

 从正面看,音乐厅古朴大气,十根通天巨柱从地面直通楼檐,音乐厅前有著名的俄耳甫斯雕像。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则是一座造型别致精美的建筑,建于市中心梅拉伦湖畔。 

 主体以红砖建造,右侧有高高耸立的钟楼。 

 按照诺奖基金会的安排,12月10日下午4点,颁奖仪式在音乐厅举行。 

 结束后,众人就会移步至市政厅,在其内部的蓝色大厅,参加庆祝晚宴。 

 最后,几人又来到了瑞典皇家科学院。 

 看着眼前通体红色的建筑,李奇维心生感慨,这里聚集着整个瑞典最聪明的头脑。 

 他们不受政府的管辖,寻找和评审全世界最惊艳的科学成就。 

 而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博学多识的院士,在各自的领域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堪称无价之宝。 

 而反观此刻的大清,管你是教授还是院士,统统算作匠人,只配去修路建桥。 

 至于国家有什么科技政策、要攻坚什么方向,抱歉,匠人们都不能参与。 

 那些都是读四书五经的官老爷的工作,轮不到泥腿子指点。 

 这种对待科学人才的态度,才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长盛久衰的关键。 

 大清的灭亡是必然的,其中闭关锁国,打压西学人才,绝对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李奇维此刻暗下决心,他未来几年也要推进华夏成立类似的机构。 

 如果实在不行,那就只能放在科学之城内。 

 ...... 

 接下来几天,斯德哥尔摩每天都有不少人从外国赶来。 

 他们都是来见证第一届诺贝尔奖的颁奖盛况。 

 根据瑞典政府的粗略统计,预计参加典礼的人会达到800人之多。 

 因为在瑞典颁奖的有四个奖项: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 

 和平奖是在挪威的首都奥斯陆,同时举行。 

 平均每个奖项的参与者在200人左右。 

 这在1901年,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场规模空前浩大的颁奖典礼了。 

 而且来参加的人,有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贵族、士绅、名望人士等等。 

 基本都是社会各阶层的精英人士,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除了这800人之外,世界有名的报社全都派人来采访和记录这次盛会。 

 《泰晤士报》、《每日邮报》、《巴黎日报》、《法兰克福报》、《纽约时报》...... 

 不仅有这些大报,还有几十家小报也来分一杯羹,企图采访到一些独家新闻,哪怕是科学家的绯闻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