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历史小人物的时代局限性(第2页)

 一切都因为他的思想境界太低。 

 他对西方的观察,最后仍然是站在清朝的立场上。 

 他的遗憾,来源于他自身的教育背景。 

 他是清朝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外语翻译人才,也是京师同文馆的第一届学生。 

 从小接受的理念就是天下是以清朝为中心,是典型的传统士大夫。 

 纵然看到了如此多的变化和革新,却依然对大清的弊端视而不见。 

 他有可能是为了明哲保身,不愿以身试险。 

 也可能是自觉能力低微,不堪大用。 

 但无论怎么说,通过对比张德彝,李奇维才发现,历史上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多么值得敬重。 

 他们超越了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把挽救华夏当成了毕生的责任。 

 李奇维也不会对张德彝有什么歧视,只要不是故意为满清卖命,伤害华夏,都在他的理解范围内。 

 不考虑当时的时代局限,评价一个人确实是有失偏颇的。 

 因为所有人看见的都是一片迷茫,根本不知道前方的路在何方。 

 很多选择,在后世看来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把你摆在那个位置,不一定能做的更好。 

 伟人之所以伟大,除了本身意志坚定,选择正确外,不得不感叹还有冥冥中华夏气运的加持。 

 借着张德彝的奇异见闻,李奇维的思绪早已不知道飘向何处。 

 很快,两人在宾主尽欢的氛围下,结束了今天的首次见面。 

 张德彝圆满完成了任务,他从李奇维的口中得知,对方将在近期回国,而且愿意接受管学副大臣的职位。 

 他会通过特殊手段,将消息传到光绪手中

。 

 李奇维则意外得到适合自己的官场身份,更有利于星火计划的开展。 

 ----------------- 

 回到家后,李奇维将好消息告诉了众人。 

 大家欢呼雀跃,夸赞李奇维实在太厉害了。 

 来国外,能受封国外的爵士;回国内,马上还能得到皇上的封官,而且直接就是从五品。 

 李奇维在他们心中简直就和神人一样。 

 他随便一项成就,都是普通人一辈子也得不到的。 

 而且这些成就在对方眼里,还是属于普普通通,可有可无的。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王路遥拉住李奇维的胳膊,不停摇晃,嘴里甜甜地说道:“我的奇维哥哥最厉害了。” 

 然后又对众人说道:“当初我父亲,就是因为得罪了一个小官。” 

 “结果最后又是陪酒道歉,又是奉上一千两白银,最后才好不容易解决矛盾。” 

 “在大清国内,没有一官半职,根本是寸步难行。” 

 “普通人只有被欺负的份。” 

 王路遥的话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全都不停点头,显然在国内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徐启泰更是羡慕的眼睛都红了。 

 这次和上次的爵士不同。 

 李奇维获封的可是正儿八经的大清国的官。 

 从五品啊,相当于工部的员外郎了。 

 他的祖父一辈子勤勤恳恳,致力于引进和传播国外的科学技术,更是为大清设计和制造了无数的工具。 

 最后也没有获得一官半职,更不要提高官厚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