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原子行星模型,震惊物理学界!(第2页)

 然而,长冈半太郎的理论虽然极为接近原子核式结构了,但依然是一种猜想,没有坚实的实验基础。 

 而且,对于所谓大质量的正电球,他也无法阐述其具体性质,和佩兰有点像。 

 当看到小鬼子都发表论文了,李奇维彻底坐不住了。 

 如今的他已经改变了历史,说不准就会让小鬼子捷足先登了。 

 只要长冈半太郎再想办法补充一点实验,也许就真能比自己提前搞出行星模型了。 

 于是,在和汤姆逊教授详细地讨论了三天后,得到对方的同意,李奇维终于发表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内容。 

 1902年11月1日,《自然》期刊首页发表了一篇名为《物质对α粒子的散射及原理结构》的论文。 

 作者:布鲁斯·李! 

 该论文通过详实的实验数据,介绍了α粒子通过轰击金原子后,产生的各种散射行为。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数据:每入射八千个α粒子就有一个α粒子被反射回来。 

 这个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原子内部必然存在一个大质量核心。 

 论文将称其为【原子核】。 

 原子核带正电,集中在原子内部一个很小的区域。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原子核质量占据了整个原子质量的99.9%以上。 

 根据以上这些真实而严谨的实验数据。 

 李奇维在论文里提出了他的行星模型猜想: 

 即原子就像太阳系,原子核是太阳,占据最大的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就是绕着太阳运转的行星。 

 在原子内

部,支配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是电磁相互作用力。 

 论文一出,物理学界举世震惊! 

 这篇论文的重要程度甚至不亚于狭义相对论。 

 而发表这篇论文的李奇维,则再一次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只能佩服的五体投地。 

 “什么情况,布鲁斯·李不是理论物理学家吗?怎么现在又从事原子结构研究了?” 

 “而且一出手就是如此重磅的论文,他的天才程度简直让人绝望啊。” 

 “哦,我的上帝,真的有人能横跨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两大方向吗?” 

 “关键是在每个领域都做出了足以改变物理学界的成果。”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卢瑟福看着手里的论文,苦笑不已。 

 “哎,要是当初我坚持下去,恐怕发现原子核的人就是我了。” 

 他的助手索迪,在一旁笑道:“卢瑟福教授,您当初为何要放弃对原子结构的研究?” 

 卢瑟福叹气道:“嗐,也不是放弃,只不过我把放射性的研究排在了第一位。” 

 “满脑子想的都是铀盐的放射性,α粒子的实验就被我暂缓了。” 

 “之前汤姆逊教授告诉我,布鲁斯在α粒子轰击实验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还纳闷呢。” 

 “我当时也做了部分实验,感觉没什么成果啊。” 

 索迪安慰说道:“看来做物理实验也需要好的运气啊。” 

 卢瑟福摆摆手,不再懊恼,而是豪气地说道:“没事,反正我也不差这一个成果。” 

 “我们的元素蜕变假说,马上就要完成了,到时候肯定不比布鲁斯的行星模型差。” 

 索迪也笑道:“卢瑟福教授,跟着你学习,是我最大的幸运。” 

 索迪就是在卢瑟福身边,研究天然放射性元素,最后才提出同位素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