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无形装逼,最为致命(第2页)

 夏元瑮说道:“石原桑,我没有你优秀,在本科期间就能发表论文。” 

 “我在剑桥读书时,那里的导师太严格了,对于本科生的论文要求非常高。” 

 “如果没有足够的创新性,导师是不会允许我发表论文的。” 

 “所以,我仅仅只有本科毕业论文。” 

 “我的论文也是关于光的衍射的,其中最主要的亮点,就是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考虑光的波粒二象性。” 

 “这个创新点,是我的老师,李奇维博士指导我思考的。” 

 “既然光既是波动,又是粒子。” 

 “那为什么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不会表现出粒子性呢。” 

 “换句话说,为什么光通过双缝时,一定会表现出波动性,而不是以粒子的形式穿过去,在屏幕上留下两条明亮的条纹?” 

 “我知道,你肯定会说,因为实验现象就是如此啊。” 

 “但是,从理论上分析,如果我们能使光在过去的一瞬间变成粒子,是可以做到后面那种情况的。” 

 “这就是我的毕业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 

 “可惜的是,由于我找不到让光变成粒子的方法,所以发表不了论文。” 

 “惭愧,和石原桑你比起来,我还需要更多的学习。” 

 石原纯:黑人问号脸?内心疯狂呐喊: 

 “什么鬼,什么波粒二象性,我们讨论的是衍射吗?”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不是最简单的实验吗,怎么在你嘴里就变得那么陌生了。” 

 “你怎么不提泊松亮斑啊?” 

 夏元瑮看着石原纯在发呆,试探地说道:“石原桑?石原桑?” 

 “你是觉得我的研究有什么不足之处吗,请指教。” 

 石原纯这才反应过来,心想我指教个蛋啊,拿头指教。 

 他连光的波粒二象性都没听说过。 

 其实这也不能说石原纯就是蠢材。 

 主要这时候,基本所有的自然科学知识,都是从欧洲传向世界的。 

 所以,肯定就会产生一个时间差。 

 再加上李奇维的成果都是物理最前沿的理论,本来就是晦涩难懂,因此传播的更慢。 

 在亚洲,除了像长冈半太郎这样一国最顶尖的学者,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大概情况,其余人根本就接触不到相关信息。 

 就算石原纯是东京帝国大学的物理专业学生也一样。 

 在西方人眼里,都是不入流学校的不入流学生。 

 别看李奇维在欧洲时,好像遇到个人都能侃侃而谈,说上几句相对论和量子论。 

 那是因为他们都是物理大佬,和李奇维打交道的人中,得诺奖只是基操而已。 

 等到李奇维回到亚洲后,相当于三体人降临地球了,纯纯地降维打击。 

 而且他给夏元瑮的课题,是后世争议极大的一个实验。 

 那就是号称不符合逻辑的双缝干涉实验。 

 原本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个非常易懂的实验。 

 但是当后世能掌握发射单个光子或电子的技术,并考虑波粒二象性后,事情就变得诡异起来了。 

 物理学家们发现,观察者竟然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你观察了,单个光子就表现出粒子性;你不观察,单个光子就表现出波动性。 

 尤其是在其基础上的延迟光子实验,更是连因果关系都颠覆了。 

 这也是后世营销号和标题党最爱吹嘘的实验,各种震惊和反常识,物理学不存在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