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华夏物理学发展史,未来的科学世家

 后世研究者梳理华夏的物理学史时,都习惯从民国成立开始。 

 真实历史上,1913年,京师大学开办物理学专业,这是华夏物理学高等教育的开始。 

 在何育杰和夏元瑮的指导下,华夏本土培养的第一批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于1916年毕业。 

 他们当中有后来成为了实验物理学家的丁绪宝、孙国封。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主要注重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思维的建立。 

 真正开展物理学研究则要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 

 当时国内本土的物理学有四条最主要的发展轨迹。 

 第一条是华清大学物理系。 

 在叶企孙和吴有训的执掌下,利用庚子赔款作为经费,吸引了强大的师资和优秀的生源。 

 华清大学物理系为国内的物理学培养了一批细分学科创始人,如钱学森等。 

 仅在抗战前毕业的9届53名大学毕业生中,后来就出了9位华夏科学院院士,4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是华夏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可惜再也不能复现了。 

 第二条是燕京大学物理系。 

 这所教会大学在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当校长后,焕发出新的生机。 

 该校实行自由教学。 

 其中物理系的定位是培养物理教师。 

 1934年前,燕大毕业的学生全部做了教师。 

 这为后来华夏物理学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基础底蕴。 

 第三条是京师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简称京研物理所)。 

 1931年,严济慈被聘请为京研物理所所长,在他的带领下,研究所的知名度和研究水平都得到了巨大提升。 

 更是培养出了钱三强等十余位物理学家。 

 第四条是京师大学。 

 京师大学虽然是华夏物理学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但是学校因为其特殊的地位,一直处于漩涡之中。 

 从而导致物理系主任频繁更迭,影响了正常教学。 

 直到1933年,饶毓泰受聘加盟,任物理系主任,京大物理系才重新崭露头角。 

 但随即抗战爆发,京大的教学又被打断,因此始终没有画出一条完整的物理学发展轨迹,甚为遗憾。 

 抗战前六七年,事实上成为华夏物理学乃至华夏学术的“黄金时期”。 

 后来,华夏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先生曾痛心地说道: 

 “八余年的抗战,使萌芽的华夏物理学夭折,至战后复员重拾起来,损失者非八年时间,而系发展的锐气及持续性也。” 

 以上这四条路径中涉及到的所有老师和学生,很多都有国外的留学经历,美国最多。 

 有的人最后回来了,有的人最后没有回来。 

 这就是华夏接下来四十多年的物理学发展情况。 

 但是如今李奇维是在1904年,这个时间点,华夏的物理学连开始都算不上,最多是萌芽时期。 

 何育杰和夏元瑮还是毛头小子,变成自己的弟子了。 

 但是,依然有一个人对于华夏物理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就是现在站在李奇维面前的王季烈,点亮华夏物理学教育星星之火的重要人物之一。 

 对方虽然没有真正从事过物理研究,也没有任何物理成果。 

 但他依然是华夏近代著名的物理教育家,是华夏物理学发展史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真实历史上,王季烈于1873年出生,今年31岁。 

 1894年,考中举人。 

 1898年,他到上海江南制造局,参与译著工作。 

 在此期间,他自学和钻研西方近代物理学。 

 1900年,王季烈翻译了樱花国的物理学教科书,并将书名定为《物理学》。 

 是他将“物理”二字选为“physics”的国文名称。 

 在此之前,“physics”的国文名称一直是“格致”。 

 物理一词,也并非王季烈生造的,汉语早已有之。 

 《周书·明帝纪》中记载:“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常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 

 物理指的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或道理。 

 在这本《物理学》中,内容涉及力学、声学、热学、磁学、电学等。 

 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很多专业名词,比如加速运动、减速运动、直线运动、物质、重力、向心力、绝缘体、蓄电池等。 

 这些物理学名词一直沿用到后世。 

 该书由江南制造局在1901年出版,是我国第一套具有大学水平的物理教科书。 

 接着,王季烈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物理学教学工作。 

 但是在李奇维没有回来之前,王季烈的这些工作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就和徐启泰的爷爷徐寿一样。 

 导致何育杰在编写他自己的《物理学》时,根本就不知道市面上还有这本书。 

 而李奇维也不知道,华夏物理学界还有这号人物。 

 要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