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会议名单公布,实至名归!

 1909年8月30日,《自然》期刊最新一期,公布了第一届布鲁斯会议的参会人员名单。 

 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全世界的物理领域人员,全都争先恐后订阅期刊,想知道到底有哪些大神入选其中。 

 名单文章里详细写了各个物理学家的信息,包括职位、国籍、研究成果等。 

 其中对于物理学家的等级,并没有给出李奇维划分法。 

 因为那属于私下里的划分。 

 科学期刊、科学杂志、报纸评论、好友谈论等,可以肆意对比。 

 但是在这种正式场合,不适合摆在台面上。 

 物理成就有高低大小之分,物理学家也有等级之分,但物理学家没有尊卑之分。 

 有人按照所在国家统计,参会人员如下: 

 英国:瑞利勋爵、汤姆逊、卢瑟福、布鲁斯 

 德国:伦琴、普朗克、能斯特、维恩、索末菲 

 法国:玛丽·居里、李普曼、郎之万 

 荷兰:洛伦兹 

 瑞士:爱因斯坦 

 美国:迈克尔逊、密立根 

 名单一经公布,举世震动! 

 “真是群星汇聚啊,不敢想象这次会议在物理学史上会有什么样的地位。” 

 “布鲁斯说会议的主题是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难不成我们之前学的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学都要被划分为经典物理学了吗?” 

 “哦,我的老天爷!电磁学才出现多久,难道就要变成老古董了?” 

 “现代物理学又会包含哪些东西?” 

 “我就想问一句,年轻人还有机会吗?” 

 无数物理学的从业人员都在议论。 

 从名单中可以看出,既有老一辈的物理学家,也有新晋物理学家。 

 这很符合会议的主旨。 

 这是一场新旧物理学的碰撞。 

 牛顿、麦克斯韦、克劳修斯等人已经是历史。 

 在他们的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物理学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而这场会议的参与者将创造新的历史! 

 不过,也有人抱怨,这场会议有一个致命缺点。 

 那就是人数太少了! 

 加上李奇维这个组织者本人,参会人员也才16人而已。 

 不过这更充分说明了本届会议的含金量。 

 任何一个人的成果都值得所有物理学者的考验。 

 这一下,再也没有人怀疑这场会议的重要性了。 

 十几位物理学领域的超级大佬齐聚一堂,讨论的必然是最核心的问题。 

 大佬们为物理学的未来开辟道路,后来者只要跟着走就好了。 

 真实历史上,第一届索尔维会议的参会者,连索尔维在内,一共有23人。 

 其中还包含了像庞加莱、林德曼这样的数学家。 

 而现在,李奇维邀请的全都是纯粹的物理学家。 

 这份名单也有被质疑的一个地方。 

 那就是索末菲和郎之万为何会入选。 

 真实历史上,这二人也是第一届索尔维会议的参会人员。 

 但是如今因为李奇维的号召力,第一届布鲁斯会议的含金量远远高于原来的索尔维会议。 

 诺奖得主就占了一大半。 

 剩下的也都是有特殊物理研究成果的。 

 所以,在这些大佬中,索末菲和郎之万就显得稍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