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全美疯狂!布鲁斯将访美国!

 如果有科学史家想要研究,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美国在人类科学进步上的作用。 

 那么他一定会非常失望。 

 这个后世的超级大国,却有过一段漫长的平庸期。 

 放眼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没有任何一项物理学成就,是诞生于美国大陆的。 

 不仅仅是物理学,数学、化学、天文学等等皆是如此。 

 所有自然科学类领域,美国相比欧洲同行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 

 真实历史上,在1901年-1939年之间,128名自然科学类诺奖中,只有15名是美国人。 

 这里面还包括不是美国本土培养的人。 

 当时有美国批评家评论说:“这个国家的所有能量都投向了物质发展,这种氛围不利于最高水平智慧的诞生。” 

 在美国,当人们谈论一位教授,会问道:“他知道什么?” 

 而在欧洲,人们会问:“他发现了什么新东西吗?” 

 这种差距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巨大鸿沟。 

 这也是迈克尔逊非常焦虑的原因。 

 其实美国在被殖民时期,其科学方面也是有很强的创造力的。 

 本土出现了一批科学家。 

 虽然不能和同时期法拉第、麦克斯韦等人相比。 

 但至少是有自己的纯科学,或者说理论科学的。 

 但是这种传统为什么建国后反而没有延续下来呢? 

 大多数人认为:是应用科学的兴起,阻碍了美国的理论科学发展。 

 美国人渐渐习惯汲取欧洲人的科学成就,而不添加自己的任何东西。 

 最典型的就是发明大王爱迪生。 

 相比于研究理论,美国人更热衷于赚钱。 

 所以理论科学在美国,远远不如应用科学受到重视。 

 美国人也没有欧洲贵族那种,对深刻知识既难能可贵又丰厚无比的热情。 

 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罗兰曾感叹:“纯科学家的地位和生活水平甚至还不如小说家、画家等。” 

 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物理黄金大世在欧洲拉开帷幕,各路天才轮番上场,你追我赶。 

 自然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最繁荣的时期。 

 而作为当世国力蒸蒸日上,甚至超越了英国的美国,却暗淡无光。 

 虽然现在的美国科学,在全世界范围有一席之地。 

 但是其水平远远无法和自身的实力相匹配。 

 所以,以迈克尔逊、密立根等人为首的美国理论科学界的大佬们,在一起开会讨论。 

 美国必须要做出改变了! 

 迈克尔逊在会上激动地说道: 

 “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进步传统的形成,不能靠个别科学家的成就。” 

 “而是要有一个持续的、创新的、稳固的学术环境。” 

 “我曾经研究过布鲁斯·李的星火计划。” 

 “这个计划的名称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通过一点一滴的改变,逐渐影响整个全局,这就是星火的含义。” 

 “清国,那是一个比美国要弱无数倍的国家。” 

 “在布鲁斯回国之前,他的国家连一个像样的大学都没有。” 

 “但是在布鲁斯的努力下,那个国家的科学却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成长。” 

 “我知道在座的各位,可能根本不屑于了解清国,也不屑于了解清国的科学水平。”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清国出了一个布鲁斯·李。” 

 “那个男人凭借一己之力,硬生生把清国的自然科学水平抬高了一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