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广相之后,踏入宇宙学!(感谢【我真是太不稳健了】盟主!)

 1912年的前期,物理学界以一种平稳的速度向前发展。 

 年轻物理学家逐渐占据了主流。 

 老一辈的退隐则越来越彻底了。 

 比如洛伦兹,自从玻尔-李模型解释了塞曼效应后,洛伦兹觉得没啥可以研究的了。 

 于是他辞去了莱顿大学的教授职务,转头去博物馆当顾问了。 

 当然,每周他也会去学校做一些演讲,算是启迪后辈。 

 普朗克则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校长了,并且保留物理系主任的位置。 

 正式从物理研究人员变成了管理人员。 

 这可能和他在军方的突出贡献有关。 

 而且以普朗克的声望和地位,这个大学校长非他莫属。 

 所以普朗克也算是脱离了研究一线,开始纯粹的教育工作。 

 伦琴则是彻底退休,远离了学术界,进行科普教育方面的工作。 

 还有其他的大佬们,都或多或少离开了科研一线。 

 他们的精力实在跟不上了。 

 不少人发出感叹:“物理学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而这个时代就是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交接点。 

 以普朗克、汤姆逊、伦琴、洛伦兹等大佬为首。 

 他们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就像润滑剂一样,让两代物理学的衔接不会那么突兀。 

 而且给后辈开辟了未来的方向。 

 虽然他们的成果有着各种各样的局限,但历史不会否认他们的功绩。 

 接下来,就是现代物理学的深入研究阶段了。 

 相对论、量子论、原子结构等接连取得突破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深入的细分研究。 

 即大家开始研究这些理论的各种细节。 

 虽然单独一个细节看起来无足轻重。 

 但是正因为有无数物理学家孜孜不倦地追求,才让所谓的理论有了实际的内涵。 

 变得更加丰富、易用、可拓展。 

 否则一个空壳理论不管对于学术还是实践,都是毫无用处的。 

 尽管这些细节理论在物理学史上的名气没有非常大。 

 可如果一个专业物理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话,那这些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 

 普通人只需要了解几个名词的概念。 

 而真正的研究则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计算,其实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 

 但年轻的物理学家们,却甘之如饴。 

 没有真正的热爱,是不可能享受到科研的乐趣的。 

 1912年,玻恩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关于空间点阵的振动》的论文。 

 这是一个关于晶体点阵的理论,它预示着晶体学的快速发展。 

 二人都是德国哥廷根大学的物理讲师,因此关系非常好。 

 冯·卡门后来成为了力学大佬,尤其擅长流体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 

 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 

 他教出的一个华夏留学生,后来威名赫赫,家喻户晓。 

 玻恩和冯·卡门的事例就是一个缩影。 

 代表着年轻物理学家正式接过大旗。 

 而且这个时代的科学家经常跑来跑去。 

 比如劳厄刚到瑞士当教授,爱因斯坦又跑去奥匈帝国的布拉格了。 

 大佬们的职务变动非常频繁。 

 但是不管怎么变,物理学界总归是越来越精彩的。 

 现在所有人都憋着一口气,疯狂地做实验搞计算。 

 就是为了能在第二届布鲁斯会议之前,多出一点成果。 

 争取那一张难能可贵的邀请函。 

 而物理学的中心,布鲁斯会议的发起者,所有人心心念念的存在。 

 布鲁斯·李! 

 此刻正在奋笔疾书,他的广义相对论也到了关键阶段。 

 伦敦国王学院,物理系主任办公室内。 

 助理迪莉娅又轻轻地推开门,给李奇维又续上了一杯茶。 

 他自己喝的都是从家里带来的上好茶叶。 

 招待卢瑟福等人就没必要暴殄天物了。 

 迪莉娅认真地倒着茶水,一股好闻的香水味刺激到李奇维,让他从论文中醒来。 

 抬头看了眼对方,发现今天的迪莉娅穿的非常精致。 

 她把一头长发盘了起来,挺拔的身材让人不自觉地想多看两眼。 

 李奇维看完后,一本正经地说道: 

 “迪莉娅,最近系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吗?” 

 迪莉娅轻声道:“有很多人想要来拜访您,但是我都已经告知他们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