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史上最尴尬物理诺奖得主!科学 vs 科学精神

 王路遥和香岚的到来,让李奇维变得生龙活虎、神采奕奕。 

 对待第二届布鲁斯会议,他更有信心了。 

 不管对方是何领域的大佬,都将被他斩于马下。 

 随着时间推移,距离会议越来越近了。 

 这段时间,进入伦敦的外国人明显增多了。 

 英国警方不得已加大了巡逻力量,杜绝一切风险。 

 这个时代,伦敦毕竟是有着几百万人的大都市。 

 在没有摄像头,没有照相机的情况下,城市的治理难度可想而知。 

 难怪会有私家侦探这种东西。 

 要是在后世,谁能逃脱天眼的监控。 

 伦敦的变化,让王路遥和香岚有点紧张。 

 她们很担心李奇维会不会紧张。 

 毕竟这种面对全世界精英的大会,在她们看来和天方夜谭一样。 

 从来没有人经历过。 

 李奇维淡定无比,镇定自若。 

 “放心,这些对你们夫君我来说,只是小菜一碟。” 

 “我一只手就可镇压所有人。” 

 霸道无比的气势,让二女心花乱颤,美目涟涟。 

 趁着这段时间,二女可是煞费苦心满足李奇维,希望他能有个好精神。 

 就在所有人等待第二届布鲁斯会议的召开时。 

 一件本该让所有人高兴和羡慕的大事,却让大家感觉到古怪无比。 

 心中不停地默哀。 

 1912年10月16日,距离第二届布鲁斯会议还有半个多月。 

 这一年的诺奖终于如期公布。 

 其他奖项都好说,就是物理诺奖的颁布,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1912年第十二届物理诺奖得主是:瑞典发明家,达伦。 

 他的获奖理由是: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额。 

 解释一下。 

 大航海时代,对于船的安全来说,最重要的是灯塔和照明浮标。 

 有了它,船长就能在恶劣的海上环境中,辨识位置,保证船员们的安全。 

 随着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需要的灯塔和照明浮标越来越多。 

 而且还提出了特殊的需求。 

 第一,照明的亮度要足够大,让这些光源容易识别。 

 第二,照明时间要足够持久,不要动不动就得加燃料。 

 第三,最好是自动的。总不能每个灯塔都派人去守吧。 

 于是,设计一种能够自动调节亮度和时间的设备就成了重要的工作。 

 达伦目前是瑞典气体存储公司的总经理。 

 他的成果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他把乙炔溶于丙酮中,作为燃烧的能源。 

 并且设计了一种精巧的结构,能够存储大量的丙酮。 

 因此,第二个燃料量问题就解决了,不需要经常去添加照明燃料。 

 而且乙炔的焰火非常明亮,经过特殊的设计后,能形成强烈的闪光。 

 这种闪光的亮度是足够的,能够穿过浓烈的大雾。 

 第一个问题也被解决了。 

 接着,达伦又设计了一种自动调节器。 

 能够根据情况,自动控制照明的频率和强度。 

 其实就是通过控制乙炔的燃烧速度和一次性量来实现的。 

 想要强光,那自动调节器就加大阀门开口,一次性燃烧大量乙炔。 

 想要弱光,那就减小阀门开口。 

 至于频率那就更好控制了。 

 总之,达伦的成果,客观来说,距离诺奖的水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自动调节器难度很小,一个厉害点的发明家都能做到。 

 关键是他把乙炔溶于丙酮,并且设计的这种蜂窝状的多孔结构,容纳更多的丙酮。 

 这个创新设计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 

 一般人根本想不到,哪怕是化学家也不一定能够实现。 

 但尽管如此,离真正的物理学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因为达伦的所有成果,都没有创造和发现任何新的物理知识或现象。 

 他的成果和马可尼的无线电不同。 

 无线电至少还用到了大气层反射,如今形成了大气科学这门学问。 

 也算了新的物理研究了。 

 技术难度看,无线电确实比达伦的设计高了好几级。 

 若不是其瑞典人的身份,几乎很难获奖。 

 因此,所有人都觉得瑞典诺奖委员会是在暗箱操作,照顾自己国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