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时代需要领袖的声音!科幻神作《虫子》!(第2页)

 想到这里,巴纳德叹道: 

 “可惜了,《告全世界科学家书》虽然写的很好,但普通人看的很少。” 

 “不然,要是全世界的人都能学会博爱,反对战争,那该多好啊。” 

 哈勃也微微一叹,科学家的圈子毕竟有着自身的封闭性,很难大规模传播。 

 哪怕是以布鲁斯教授的地位,也无法打破这种限制。 

 更何况,现在战争愈演愈烈,大部分科学家甚至都不敢出门了。 

 对此,哈勃也很无奈,他还是决定老老实实潜心自己的研究。 

 战争总会消失,而真理永存。 

 ----------------- 

 战争确实会消失,但其存在的过程,对世界造成的损伤却永久存在。 

 欧洲的战争超乎了大多数人的想象。 

 非但没有尽快结束,反而随着更多国家下场,整个欧洲都乱成一锅粥了。 

 除了诸如荷兰、丹麦、瑞典、瑞士这样的小国保持中立外,英法德已经全力备战。 

 战争的烈度也逐渐提升,甚至出现了各种新式武器。 

 飞机、坦克、潜艇等。 

 李奇维之前文章的内容被应验了。 

 科学家对于战争的影响确实很大! 

 他们真的可以发明毁灭力十足的武器。 

 这一刻,大家知道了德国为何要扣押爱丁顿等人了。 

 说不定对方就是研究新型飞机呢。 

 华夏的观察团得知这些武器的消息后,都傻眼了。 

 对方和国内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军事水平。 

 要是西方联合起来,瞄准亚洲,那后果简直不可想象。 

 没有任何人可以抵挡这股钢铁洪流。 

 让亚洲人庆幸的是,这场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 

 无数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全球各界对于战争的反对和抗议声越来越多。 

 人们厌倦了战争!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文学大佬们出手了。 

 瑞士,日内瓦。 

 作为中立国,瑞士在战争爆发后,涌入了无数的厌战反战人士。 

 其中就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1914年9月15日,罗曼罗兰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超然于纷争之上》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他采取了高高在上的超然态度,不站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本土立场上。 

 他反对一切爱国主义。 

 他在文章中说道:“我痛苦万分,想一死了之。” 

 “生活在这种发狂的人类中,无可奈何地看文明崩溃,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这场战争是欧洲几世纪以来最大的灾祸。” 

 “我们寄托在人类博爱上的神圣希望在破灭。” 

 文章一经发出,就在知识界引发了震动。 

 罗曼罗兰反对爱国主义的思想,饱受巨大争议。 

 连他曾经的朋友师长,都和他划清界限。 

 他甚至被法国人骂成“卖国贼。” 

 “我们的士兵们在前线英勇作战,罗曼罗兰竟然在背后发文说不能爱国。” 

 “真是可耻的文人。” 

 “他以为他是谁,连布鲁斯教授都支持为国而战。” 

 “这就是虚伪的文人。” 

 一时间,罗曼罗兰成为众矢之的,只能躲在瑞士。 

 幸亏得到他的好友茨威格的照顾,不然恐怕会精神失常。 

 茨威格是奥匈帝国的剧作家,他和罗曼罗兰一样都是反战先锋。 

 在罗曼罗兰之后,他也发表了反战剧作《耶雷米亚》。 

 除了他们两人,还有很多文学界的人士,加入了反战的行列。 

 比如毛姆等人。 

 然而,他们的思想都太极端了,或者说太圣母了。 

 如此就会惹怒很多被战争思想裹挟的普通人。 

 在普通人眼里,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是胜于一切的。 

 任何企图否定国家的人,都会受到质疑和抨击。 

 此外,这些文学大佬们的文章,一个个用词考究,逻辑缜密。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体现了极高的文学性。 

 但是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就不友好了。 

 哪怕其中的逻辑是对的,普通人也感受不到。 

 所以,这些反战文章无法大规模传播。 

 甚至下次再爆发战争,这些大佬们还得再写一篇。 

 “这就是小说为何更有生命力的原因。” 

 婆罗洲古晋的海边别墅内,李奇维喃喃自语。 

 此刻,他正坐在书桌前一边思考,一边写书。 

 透过眼前的窗户,他能看到王路遥和香岚正带着孩子们在海边玩水玩沙子。 

 隔着老远,都能听到那清脆的欢声笑语。 

 李奇维会心一笑。 

 他将用尽一生,守护这份美好。 

 小说《虫子》已经写完,只差几个地方的修改了。 

 李奇维为了省事,他一个人写了华文和英文两版。 

 没办法,里面的很多专业术语,他担心翻译人员搞不定,影响了小说的质量。 

 李奇维作为当世科学界第一人,他的身份就决定了他必须发声,而不能装聋作哑。 

 这是荣誉带来的责任。 

 而罗曼罗兰的事件让李奇维庆幸,幸亏他选择的是小说,而不是说教类的文章。 

 后世关于反战题材的文章实在太多了,脍炙人口的也有很多。 

 然而它们都不适合在这个时间点发表出来。 

 甚至批判的角度也不合适。 

 所以,他才需要对《虫子》进行修改,砍去很多无关的内容,使之符合这个时代。 

 在这篇小说里,李奇维着重描写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与外星文明的战争。 

 小说里的人类文明,军事实力完全碾压现在这个时代。 

 那里的五大国随便派出一个,甚至能暴揍整个世界。 

 然而,即便是如此强大的人类文明,在面对为了寻找栖息地的高级文明时,脆弱的宛如纸糊一般。 

 人类引以为傲的太空战舰,面对外星文明的武器,就和玩具差不多。 

 舰队甚至连外星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就被全灭了。 

 而对方仅仅是派出了一个名叫水滴的神秘飞行器。 

 在小说里,李奇维用严谨的物理理论,论证了水滴的制备原理。 

 并且预测了电磁力和引力之外的第三种力:强力。 

 他用极其科幻的语言,解释了强力是如何牢固,让水滴无坚不摧,水火不侵的。(见260章) 

 这种超级硬核的科幻小说,是这个时代的人从未见过的。 

 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海底两万里》,充满了想象力,但是没有科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