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科学之城的第一批来客!恒河水真养人啊!(第3页)

 接着,李奇维就把目光看向了玻色、拉曼两人。 

 玻色现在21岁,拉曼27岁。 

 在未来,这两人在物理学界可谓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真实历史上,玻色17岁就成为了印度加尔各答大学的物理学讲师。 

 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量子物理的研究。 

 1924年,玻色提出了一个新奇的理论。 

 通俗点说,就是光子是无法被分辨出来的。 

 假设有A光子和B光子,那么无论通过什么手段,都无法区别出这两个光子有什么不同。 

 后来,爱因斯坦把这个概念延伸到了原子上,就变成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1945年,狄拉克为了纪念玻色在量子统计中的开创性贡献。 

 他将遵循“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基本粒子命名为玻色子。 

 与玻色子对应的,则是费米子。 

 二者的区别,形象来说就是: 

 假设只有一个位置,那么两个费米子只有其中一个能占据位置,剩下那个就得被挤出去。 

 但若是两个玻色子,则它们两个可以同时存在同一个位置。 

 这就是量

子力学的神奇之处。(放心,后面会详细解释) 

 按理来说,玻色的成就是足以获得物理诺奖的。 

 但是他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并没有被授予诺奖。 

 真实历史上,亚洲第一个获得物理诺奖的,是玻色旁边的这个年轻人:拉曼。 

 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 

 16岁大学毕业,19岁就获得了硕士学位。 

 拉曼的研究方向是光散射,获得诺奖的成果则是“拉曼效应”。 

 在康普顿发现x射线的康普顿效应后,海森堡曾经做出预言:可见光也会有类似x射线的效应。 

 1928年,拉曼发现了这个效应,并发表了论文。 

 很快,他的成果就得到了公认。 

 英国皇家学会甚至称之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三四个发现之一。” 

 拉曼效应在现代的医疗检测、化学检测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作者硕士期间部分工作与拉曼效应有关,研究拉曼光谱分析。) 

 拉曼也凭借这项成果,获得了1930年的物理诺奖。 

 在未来,玻色和拉曼就是印度物理学界的领袖人物,大力发展了印度的科学事业。 

 而现在,他们俩只是物理学界的年轻一辈。 

 在李奇维面前,他们表现的既兴奋又拘谨,那是见到偶像的感觉。 

 如今在亚洲,哪个学物理的人,不把布鲁斯教授当成神一般的存在。 

 李奇维主动伸出手,忽然笑着对拉曼说道: 

 “拉曼?我好像听过这个名字。” 

 “几年前,你是不是在《自然》上发表过一篇论文。” 

 拉曼闻言大惊,脸色瞬间潮红,那是兴奋到极致的表现。 

 就连他身上的咖喱味都被冲淡了不少。 

 拉曼激动地说道:“是的,布鲁斯教授,没想到您竟然知道我的论文。” 

 “我曾经在1906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光的衍射效应的论文。” 

 “布鲁斯教授,您是如何知道的?” 

 李奇维当然不会说,是脑子里自动冒出来的。 

 “哦,《自然》上物理方向的论文,我几乎每期都会扫一眼。” 

 “你的论文还挺有意思的,而且作者又是亚洲人,所以当时我就留心了。” 

 拉曼闻言,仿佛跟喝了恒河水一样,瞬间高潮了。 

 大名鼎鼎的布鲁斯教授,竟然都知道他的论文。 

 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去吹牛逼了。 

 李奇维也对泰戈尔带来的拉曼、玻色很满意。 

 要是这两位有科学之城的研究经历,那么以后再宣传起来就有底气了。 

 连他娘印度人在科学之城学习后,都能获得诺奖,你们还不赶快来吗? 

 很快,李奇维和泰戈尔就互相介绍了彼此的队伍。 

 双方也开展了友好的学术交流。 

 泰戈尔此行的目的,除了把玻色和拉曼介绍给李奇维,另外就是想了解一下科学之城的具体情况。 

 未来这里必定会成为亚洲的科学中心,印度也想早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