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2页)

 众人点头,这个消息早都传遍亚洲科学界了,成为最轰动的新闻。 

 亚欧两大奖遥遥对峙,很有竞争的意思。 

 这也让在场的年轻人对于李奇维的实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不是说你获得诺奖,你发表相对论,你就能成立这个奖的。 

 其中体现出的是巨大的人脉以及影响力。 

 这些都和李奇维善于经营分不开关系。 

 长冈半太郎、泰戈尔,都愿意听他的话,支持他。 

 否则,你再牛逼,但是高傲无比拒人千里,我也未必

需要鸟你。 

 “不过,光有奖项还不行。” 

 “现在欧洲那边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已经成为了惯例。” 

 “衡量一个大学或者组织的影响力,就是看它能否举办国际性的会议。” 

 “很不幸,现在的亚洲在这一块还是空白。” 

 “所以,我准备号召举办泛太平洋科学会议。” 

 “凡是太平洋周围一圈的国家,都可以申请成为会员国。” 

 “每个会员国每年轮流举办会议。” 

 “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只有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才能开拓你们的视野。” 

 哗! 

 这个消息震惊了在场众人。 

 大家都是科学领域的精英,自然知道学术会议的重要性。 

 他们的李社长,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布鲁斯会议的创立者。 

 布鲁斯会议不仅仅是物理学界的至高会议。 

 现在已经成为了整个科学领域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大的会议。 

 毫不夸张地说,布鲁斯会议决定了人类科学的未来。 

 本来按照三年一次的惯例,今年10月应该是要举办第三届布鲁斯会议了。 

 但是鉴于欧洲目前的情况,第三届会议只能往后延迟了。 

 至于延迟到什么时间,谁也说不准。 

 反正肯定是要等战争彻底结束才行。 

 泛太平洋科学会议虽然肯定和布鲁斯会议没法比。 

 但是对于亚洲,对于华夏来说,已经足够了。 

 如果现在让华夏的本土科学家贸然参加欧洲的高级别会议,反而会适得其反。 

 就和诺奖一样。 

 最好的未必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任鸿隽兴奋地问道: 

 “社长,我们华夏也能有机会成为东道主,举办会议吗?” 

 李奇维霸气地说道:“当然。” 

 “只要是亚洲科学领域的学术活动,少了华夏的参与,那就是没有意义的。” 

 哗! 

 如此霸气侧漏的话语,让在场的人瞬间都高潮了。 

 “好了,以上是第一部分的业务内容。” 

 “华夏科学社的第二部分业务是建设科研机构。” 

 “虽然社团的目标是传播科学,而不是研究科学和学术。” 

 “但是,我们要为未来做好准备。” 

 “国外的研究所模式,已经实行了上百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要借鉴这个行之有效的经验。” 

 “比如成立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等等。” 

 “这些研究所有两个好处。” 

 “一是能够进行非常细化的研究。” 

 “往往一个研究所只专注一个细分领域的研究,这样能更好地集中所有资源,办出自己的特色。” 

 “二是研究所能为老百姓提供直接的帮助。” 

 “比如种花的、养鱼的农民,要是遇见什么难题,完全可以去找这些研究所。” 

 “不然,凭借他们的经验,很难找到专业的技术人才。” 

 “研究所可以拉近科学家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任鸿隽等人点点头。 

 “社长,这些研究所是我们科学社出资吗?” 

 李奇维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太局限。” 

 “独资、合资、仅提供技术支持都可以。” 

 “反正只要是在华夏境内办,怎么都一样。” 

 “最后壮大的都是华夏的科学底蕴。” 

 众人明白。 

 华夏科学社虽然自身不参与直接的研究。 

 但是它可以带动真正的研究。 

 毕竟,论科学人脉,国内没有什么组织能比得上科学社了。 

 他们这些社员只要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就好。 

 说不定将来政府都会找他们合作,创建国家级的研究所或者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