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我为物理之神,当镇压世间一切天才!(第2页)
甚至是对宇宙的认识。
光的波粒二象性和硬币的正反面不是一回事。
因为它已经涉及到了这个宇宙的本质。
如果真的存在这种性质,那么物理学家就需要用理论对其解释。
这就相当于重新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所以康普顿怎么能不激动。
他很清楚,一旦突破,就是震动整个物理学界的惊天成果。
物理诺奖板上钉钉。
看着康普顿期待的眼神,李奇维内心感慨。
如果没有他的到来,真实历史是这样的:
1920年,康普顿开始研究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他发现大部分x射线都是直接穿透物质,不发生任何变化。
但是却有很少一部分x射线的角度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散射。
后来康普顿让他的学生吴有训,又实验了几种不同物质的x射线穿透实验,发现都会出现这种散射现象。
1923年,结果发表,这就是著名的“康普顿散射”。
所谓的散射,就是光这个粒子和物质粒子之间发生了碰撞,动量和能量守恒。
这个实验完美证明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1924年,德布罗意在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基础上,大胆假设:
既然光这样的波具有粒子性,那么电子这样的实物粒子,是不是反过来也会具有波的性质呢?
再更进一步,世间所有的物质存在,是不是都有波的性质呢?
万物皆波?
于是乎,他就把这个想法写到了博士论文里,并给出了数学推导。
然后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仅凭博士论文就获得物理诺奖的绝世天才。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接着,1926年,薛定谔又在德布罗意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他这样想道:
如果电子真的是波,那它应该和声波、水波等其它波一样,有对应的波动方程去描述波的行为。
于是,在阿尔卑斯山的修养圣地,他和情人的幽会之地。
薛定谔把一生的创造力都用尽了,终于凑出了大名鼎鼎的“薛定谔方程”。
没错,不是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而是硬生生凑出来的......
再往后,就是薛定谔用他的波动力学和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开始互撕,争夺量子力学的大统。
......
很快,李奇维回过神来。
眼前的康普顿还在望眼欲穿呢。
“我建议你可以先尝试研究x射线。”
“x射线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电磁波,也就是光。”
“关于它,有太多的文献可以参考。”
“这能拓展你的思路。”
“比如x射线是如何与物质作用的,哪些性质能体现其粒子性等。”
“当然,你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缺少一个理论性的指导。”
“即,如何用数学去表征光的粒子性。”
“只有先从理论上给出描述,才能针对性地设计实验。”
“可以提前透露一点信息给你,我最近在思考的就是这个问题。”
“目前我已经有了一些想法。”
“多则五年,少则三年,应该就会有结果。”
“到时候,你对x射线了解的也更深了,或许可以尝试验证。”
哗!
康普顿瞬间震惊了!
他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天降之喜。
李奇维说的没错。
现在康普顿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研究,就是缺少理论支持。
就好比如果李奇维没有提出光电效应的理论推导,那么密立根就不可能提前做出光电效应的实验。
康普顿对自己很有自知之明,论理论实力,他与同等级的人相比,差了很多。
他擅长的就是美国物理学最擅长的,那就是实验。
从迈克尔逊到密立根,美国物理学家都是以实验成果名震物理学界。
康普顿自然也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而现在,当他知道李奇维要准备深入研究光的波粒二象性后,那种激动可想而知。
“布鲁斯教授,这真是我这辈子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
“您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坚持,让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
“我一定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面对康普顿的马屁,李奇维微微一笑。
光的粒子性的理论证明到底是什么,他当然知道。
不过,他不会现在就发表。
而是等到战争结束后,作为他王者归
来,再返欧洲的开胃前菜。
区区一篇小论文罢了。
但是这大世,必须由他亲手开启!
接着,李奇维岔开话题道:
“康普顿,我听吴有训说,他准备毕业后去美国访学,和你一起合作,研究光的波粒二象性。”
“是吗?”
康普顿此刻很想把吴有训当成大腿抱住了。
有了对方,自己和布鲁斯教授的关系就会更亲密了。
“是啊,教授。”
“我和吴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我们两都想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量子论和相对论,有太多的人研究了。”
“还有您和爱因斯坦教授、玻尔教授等大佬存在,我们实在没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