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天体与原子!宏观与微观!物理一法通万法!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成立,让众人看到了布鲁斯教授对于天文学的热爱。 

 戴森更是笑着对同行们戏言: 

 “布鲁斯教授经常去格林尼治天文台看星星。” 

 “但是他连最基本的星座都分不清。” 

 “每次他都要我在旁边,为他详细解释。” 

 戴森的话让大佬们会心一笑。 

 原来布鲁斯教授还有这么可爱天真的一面。 

 总是看着对方在物理学领域大杀一通,众人早以为布鲁斯教授是无所不能的。 

 海耳说道:“听说布鲁斯教授不善于做物理实验。” 

 “现在看,他同样不擅长天文学的实验操作。” 

 “他是天生的理论天文学家!” 

 这个时代天文学并没有实验和理论的划分。 

 所有的研究都必须基于真实的观测数据,恒星的光谱、位置、大小等等。 

 但是广义相对论的出现,显然超越了传统天文学的范畴。 

 天文学家有了新的工具,做一些理论性的分析。 

 而有一件事,让众人大概猜到了布鲁斯教授喜欢的研究方向。 

 会议各职务选举完成后,还有另外一项安排,那就是天文学家们做报告。 

 其中爱丁顿的报告内容,引起了李奇维的极大兴趣。 

 爱丁顿自从证明星光弯曲后,俨然已经是天文学界的超级新星。 

 但是他并没有沉溺在往日的荣光中,而是继续突破自己。 

 他把研究方向转到了恒星的形成和演化。 

 天文学按照研究对象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行星层次、恒星层次、星系层次、宇宙。 

 哈勃目前的研究方向,就属于星系和宇宙层次,俗称的大尺度天文学。 

 但是这并不代表大尺度就比小尺度重要。 

 作为宇宙中最常见的天体,恒星对于人类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因为要是没有太阳,连人类存在的基础都没有了。 

 地球沐浴在太阳的照耀下,已经上亿年了。 

 但是对于头顶的那个大火球,人类却几乎是一无所知。 

 所以对于恒星的研究,也是天文学最火热的方向。 

 而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未解之谜: 

 第一,恒星的能源到底来自何方?为什么恒星可以燃烧亿万年而不熄灭? 

 第二,恒星的最终结局又会是什么?它会变成尘埃消散在广袤的宇宙之中吗? 

 在1900年以前,这些问题是无解的。 

 用专业的话说就是:历史还没发展到可以解决的阶段。 

 但是随着广义相对论、量子论、原子结构等理论的相继出世。 

 恒星的秘密有了突破的可能。 

 显然后世大家都知道,恒星从诞生到消亡,一共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恒星的诞生,也称原始星云阶段。 

 宇宙中到处飘散的庞大气体和尘埃,因为引力作用而聚集在一起。 

 随着聚集的质量越来越大,引力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星云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开始升高。 

 于是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成熟的主序星阶段(不要管主序星这个概念,理解为成熟体就行)。 

 星云内部庞大的压力和极高的温度,使得核聚变有了发生的可能。 

 最先发生的核聚变就是氢原子变成氦原子。 

 核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提高了星云内部的压强,从而抵消了自身引力的坍缩效应。 

 当两者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时,一颗稳定的恒星就正式诞生形成了。 

 这就是恒星能源的来源:核聚变。 

 但是,恒星再大,它的质量也是有极限的。 

 总有一天,它体内的氢原子会被消耗完,全部变成氦。 

 这时候,氢聚变就不能维持下去了。 

 恒星的演化也来到了第三个阶段:红巨星阶段。 

 在这个阶段,虽然氢原子没有了,但是聚变依然在发生。 

 当温度达到1亿度时,氦原子核经过复杂的变化,聚变成了氧原子核,这一步叫氦燃烧。 

 随着温度不断升高,聚变不断发生。 

 从低原子序数的元素,逐渐聚变为高原子序数的元素。 

 直到最终的极限:铁元素。 

 所有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到生成铁元素后就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