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质子-电子模型!震惊全场!终结元素周期表和放射性!(第2页)
“他坚信原子核一定有细分结构。”
“但是理论永远代替不了实验。”
“所以,这才有了我今天的实验结果。”
“质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核确实是可以再分的。”
“我们对于原子秘密的认识又更近了一步。”
卢瑟福娓娓道来的演讲,让众人深陷其中。
这就是科学的魅力,一个问题总是关系到另一个问题。
科学从来没有捷径,遇到任何问题,都需要解决,问题关联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卢瑟福放弃了对于放射性更多的
研究,转而研究原子结构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那段时间,有很多物理学家又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元素周期表越来越丰富。
但这些都是无根之萍。
所有的放射性元素需要一个明确而统一的理论解释。
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当然也是最难的问题。
卢瑟福作为放射性领域的权威,他就该承担这样的责任,啃下这块硬骨头。
如今他做到了。
但是,卢瑟福仍然不满意。
“可是,质子难道就是终点了吗?”
“我把质子理论、索迪的放射性位移理论结合在一起,依然不能很好地解释放射性的本质。”
“我总感觉放射性的头顶,依然还存在好几片乌云。”
大佬们听后皆是会心一笑。
卢瑟福这是向已经逝去的开尔文勋爵致意。
同时,所有人对于卢瑟福更加地尊敬。
对方明明已经取得了如此耀眼的成果,竟然还不满足。
汤姆逊满意地看着卢瑟福。
自己的学生没有被名利蒙蔽双眼,心中装着的始终是对真理的追求。
布鲁斯甚至连广义相对论都想出来了,但依然还继续研究,继续探索物理的终极。
这种心态比所有的成果都更加重要。
“所以,今天的报告,除了我给大家分享质子的研究和发现过程。”
“我更想听听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借用布鲁斯教授的话:外行也许能带来比内行更奇妙的灵感。”
“所以,原子结构不仅只是物理学的难题,它是整个科学的难题。”
“大家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接着,卢瑟福详细地分享了他的实验过程等内容。
并且,他还首次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子核模型:“质子-电子”模型。
“当我们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组成后,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首次提出元素周期表。”
“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从小到大进行排列成表。”
“并且把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了同一列。”
“这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但是当布鲁斯教授提出行星模型后,化学家们重新修订了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顺序。”
“即:不再按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而是按照元素的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来排列。”
“这就是现在的原子序数。”
“氢原子有一个单位正电荷,所以原子序数是1,排在第一位。”
“氦原子有两个单位正电荷,所以原子序数是2,排在第二位,以此类推。”
“而现在,质子的出现,则对这种排序方式产生了新的影响。”
“以氮元素为例,按照以前的定义,它的核电荷数是7,所以排在周期表第七位。”
“但是氮原子核的相对质量,却是氢原子核相对质量的14倍。”
“这说明氮原子核应该是由14个质子组成,它的核电荷数应该是14才对。”
哗!
会场内瞬间出现大范围的骚动。
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们都震惊了。
尤其是以索迪为首的化学家,只感觉心中一阵突突。
化学又一次成为物理的附庸了。
而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了。
“哦,上帝啊,我们化学又要被物理推翻了吗?”
“既生化,何生物啊!”
索迪作为卢瑟福曾经的助手,深刻地知道台上那个男人的实验能力之强。
对方的研究成果,对于化学领域有着颠覆性的影响。
卢瑟福看到众人的表情,笑了笑,连忙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