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第二届物理奥赛!群星璀璨!天骄争锋!各国天才榜!(第2页)

 不过,他对这件事并不看好。 

 李承道应该是继承了他的性格。 

 小时候还看不出来,现在长大了,小伙子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虽然有李奇维的影响在内,但和他本人的性格肯定也有关系。 

 女人只会影响他研究的深度。 

 所以,在李奇维看来,二人未必合适。 

 还是梁思成更适合林徽因。 

 当然,他肯定不会直接说出来的。 

 以李奇维此时和将来的身份,他的儿子注定了会拥有极大的选择权。 

 所谓的民国第一才女嘛,中等水平而已。 

 接着,王路遥又笑着说道: 

 “林先生和我约好了。” 

 “他们父女俩在伦敦市中心安顿好后,会找时间专程来拜访你。” 

 “我保证,到时候你一定会喜欢徽因那个姑娘的。” 

 李奇维宠溺地说道: 

 “听你安排。” 

 “老婆,接下来,我们该回家办正事了。” 

 听到这个称呼和这句话,王路遥瞬间羞红了脸。 

 星空璀璨,月色迷人。 

 一夜无话。 

 ----------------- 

 第二天一早,李奇维神清气爽地来到量子研究所。 

 这时,钱五师、颜任光,还有三位华夏的奥赛选手,都已经提前到了。 

 “走,去我办公室聊。” 

 李奇维说罢,就带着众人朝办公室走去。 

 研究所的其他人看见这么多华裔面孔,都觉得很新奇。 

 伊蕾娜解释道: 

 “他们是来参加第二届物理奥赛的华夏代表团。” 

 “布鲁斯教授应该是要指点这些选手一番。” 

 “据说今年的奥赛竞争可太激烈了。” 

 “各国都有着自己的天才选手。” 

 众人闻言,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一届的物理奥赛看来是一场龙争虎斗啊。 

 办公室内。 

 颜任光自信地对李奇维说道: 

 “校长,今年为了体现我华夏的教育水平。” 

 “本次国内的参赛者,全都不是黄埔理工的学生,而是国内大学培养的本土学生。” 

 “我相信,他们依然会取得不俗的成绩。” 

 李奇维笑了笑,说道: 

 “非常好。” 

 “如此难得的机会,也不能总是留给咱们的黄埔理工。” 

 “是时候见证华夏这些年的高等教育成果了。” 

 这时,颜任光走到三位选手面前,分别介绍道: 

 “这位是周培源,今年18岁,来自华清学校。” 

 “这位是严济慈,今年19岁,来自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南大学)。” 

 “最后这位是赵忠尧,今年18岁,同样来自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李奇维的脑海中,三人的信息快速闪过。 

 周培源是华夏力学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他对湍流理论有非常重要的贡献,是国际知名物理学家。 

 严济慈是华夏物理光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华夏水晶压电效应研究第一人。 

 他有一个学生叫王竹溪,西南联大期间,王竹溪有个学生叫杨振宁。 

 至于最后一位赵忠尧,李奇维的内心突然一阵感慨。 

 真实历史上,这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般的物理大佬。 

 1927年,赵忠尧赴美国留学,师从密立根。 

 前面已经说过,那时的密立根已经开始研究宇宙射线了。 

 当时他给赵忠尧的课题是:研究硬γ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 

 赵忠尧不仅超额完成了课题,他甚至还发散思维,主动研究更深入的相互作用机理。 

 为此,他第一个发现了“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灭”。 

 要知道,这可是能够震惊物理学界的惊世成果。 

 不久前,狄拉克刚刚才从理论上预测了反物质的存在。 

 当时所有物理学家都不太信。 

 “反物质,听着就像科幻概念一样不可思议。” 

 而赵忠尧,就是第一个正式发现反物质,证明了狄拉克理论的人。 

 他发现的就是所谓的【正电子】,即带正电荷的电子。 

 如此发现,区区诺奖简直不在话下。 

 然而,就因为他是华夏人,他发表的论文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仅仅两年后,密立根的另一个学生,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从而获得物理诺奖。 

 要不然的话,赵忠尧就是华夏第一位诺奖得主了,而且还是含金量最高的物理诺奖。 

 后来物理诺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教授,曾公开表示: 

 “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 

 不过,赵忠尧本人对此毫不在意。 

 他远渡重洋不是为了拿学位,也不是为了获得诺奖。 

 而是学习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回来报销祖国和民族。 

 1931年,他又远赴英国,在卢瑟福的手下学习。 

 卢瑟福非常喜欢这个华夏年轻人,他的身上既有对科学的纯粹,又有对国家的热爱。 

 再加上赵忠尧刻苦钻研的精神,这些深深打动了卢瑟福,他起了爱才之心。 

 于是,在卢瑟福挽留无效,赵忠尧学成毅然要归国后。 

 卢瑟福赠送了他50毫克的镭,希望他在回国后能继续从事研究。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50毫克的镭对于华夏物理学界而言,简直称的上是“无价至宝”。 

 赵忠尧将镭带回国内后,就在华清大学任教。 

 然而很快,樱花国事件爆发,樱军占领了华清园。 

 华清大学被迫转移临时转移到长沙。 

 赵忠尧和梁思成冒死返回华清,秘密把那50毫克镭带走。 

 时年35岁的赵忠尧将镭藏在咸菜坛子里,紧紧地抱在胸口。 

 他整整走了一个多月,终于来到了华清大学在长沙的临时校门前。 

 从一位风度翩翩的大学教授,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 

 他的胸口早已被坛子摩擦的血肉模糊。 

 当梅贻琦校长认出他后,赵忠尧放声大哭,两人死死地抱在一起。 

 这就是著名的“咸菜坛子”的故事。 

 赵忠尧正是凭借这50毫克镭,创办了华夏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 

 他开设了第一门核物理课程,成为华夏原子能研究的开拓者。 

 他培养了许多后世耳熟能详的大师人物。 

 而这些大师,最后不少都成为了华夏“两弹一星”的元勋。 

 纵观华夏近代的科学成就: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爆炸、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座核电站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