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9章 会议内容公布!学界震撼!堪比布鲁斯会议!物理尽头是天文?(第2页)

 因为截至目前,还没有哪个天文学家获得过物理诺奖。

 当然,布鲁斯教授肯定除外。

 现在呼声最高的就是爱丁顿、哈勃、史瓦西几人。

 但是想要获得诺奖,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啊。

 最近物理学界,尤其是量子力学领域,都太多人都在排队呢。

 这是一场极其惨烈的科学厮杀。

 很快,随之会议内容传出的,还有布鲁斯教授要在婆罗洲建造50米超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讯息。

 甚至连太空望远镜的概念也不胫而走。

 一时间,天文学界再次沸腾!这件事简直比会议内容还要更加震撼!

 它意味着天文学的圣地要改变了。

 在此之前,拥有2米口径望远镜的威尔逊山天文台才是圣地。

 而现在,和婆罗洲的巨无霸一比,简直犹如萤火之光与皓月争辉。

 “布鲁斯教授真是太牛逼了!”

 “这才是超级天文大佬的格局!”

 “50米口径的望远镜?恐怕能直接看到宇宙的尽头吧。”

 “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去参观了。”

 “据说那里的科学之城现在已经完全建造起来了。”

 “.”

 无数人议论纷纷。

 华夏。

 当高鲁得知这一切讯息后,激动的热泪盈眶。

 “天佑华夏!天佑华夏啊!”

 他因为特殊原因,没有参加第二届的会议。

 余青松的表现无疑大大超越了他的预期。

 华夏天文学后继有人!周围的同事们无不欣喜地感叹道:

 “青松真是好样的!”

 “等他回国后,我们的天文学发展一定会再次腾飞!”

 高鲁微微一笑,当他稍微透露余青松将要负责婆罗洲的事宜时,众人彻底惊呆了。

 “老天啊!”

 “青松他上辈子是做了什么好事啊!”

 “这也太幸运了!”

 随即,所有人都开心的笑了。

 因为婆罗洲越好,就意味着华夏越好。

 那个男人就要回来了!——当讯息传到物理学界后,同样引起了轰动。

 暗物质、暗能量的特殊性质引起物理学家的强烈兴趣。

 尤其是像卢瑟福等研究物质结构的大佬,更是欣喜万分。

 “有意思,真是太有意思了。”

 “反物质还没有找到呢,布鲁斯教授又预言了暗物质。”

 “物质的奥秘到底还有多少。”

 甚至有人开始设想,什么样的微观组成结构才能产生暗物质的那种效应。

 至于暗能量,哪怕是物理学家们也束手无策了。

 关于它的一切都太虚无缥缈了,所有的性质都是猜测。

 不少人感慨:“这个世界上除了布鲁斯教授,恐怕没人能真正理解暗能量。” 至于给相对论加上宇宙学常数倒是没有想象中那么震惊。毕竟那只是布鲁斯教授为了解释宇宙加速膨胀的一种手段。

 最重要的是,加上宇宙学常数能得出稳态宇宙的解,但同时也能得出膨胀和收缩的解。

 所以,它并不影响原来广义相对论的地位。

 甚至爱因斯坦还表示:“加上宇宙学常数,是天才之想法。”

 “仅仅利用简单的办法,就解决了加速膨胀的难题。”

 “我认为宇宙学常数所代表的意义就是暗能量。”

 哗!大佬们听后震惊,对爱因斯坦的观点议论纷纷。

 继第四届布鲁斯会议之后,理论物理学界的速度终于慢了下来。

 而现在,天文学领域让他们重新燃起了热情。

 不过有一点不爽的是,“这帮天文佬们越来越狂妄了。”

 有人甚至公开宣扬:

 “物理学家的所有努力,都是在为解决宇宙大爆炸理论做铺垫。”

 “物理学的尽头是天文学!”

 顿时,双方爆发激烈的口水战。

 “我们物理学的目标是解释宇宙中的一切现象,不单单是宇宙起源。”

 “只要知道了宇宙起源,其它的无非是自然演化。”

 “你那么能,那你算算黑洞是怎么运动和演化的。”

 “等把宇宙大爆炸理论搞清楚后自然就能知道。”

 “.”

 一时间,很多人都参与了辩论。

 最后,有大佬发文总结道:“物理和天文就好比真理之门的内外面。”

 “物理学是从门的外面开始研究,研究门的组成、门的结构、门上的花纹等等。”

 “我们坚信,只要知晓了门的一切性质,就能轻松地开启门,看清门内的一切。”

 “而天文学,尤其是宇宙大爆炸理论,是直接猜想门内的景象,依据这种猜想,重新审视门的性质。”

 “没有谁优谁劣。”

 文章一出,顿时引起广泛好评。

 众人无不称赞作者的思想很通透。

 然而,还没过多久,另外一大群人不满意了。

 “什么意思啊?”

 “难道化学、生物、医学都不是真理吗?”

 “就你们天文学和物理学是真理?”

 之前还争吵的双方,现在同仇敌忾。

 “抱歉,你们还真不是真理,而只是真理的应用。”

 “所以,你们连门都看不到。”

 于是乎,一场更大的科学撕逼大战开始了。

 当李奇维听闻这个争吵后,微微一笑。

 “这扇门将由我亲自开启。”

 不过,他暂时没有闲心加入讨论。

 随着天联会结束,他在欧洲就只剩下最后一件大事了。

 那就是谈判婆罗洲的开发事宜!目前的婆罗洲北部1/3是英国的殖民地,南部2/3是荷兰的殖民地。

 两国在这块土地上只是象征性驻扎一些军队。

 他们的主要手段是挑拨当地土着和华人的矛盾,从而渔翁得利,维持本国利益。

 李奇维与荷兰的谈判比较顺利。

 此时的荷兰经过一战之后,已经认清了自己小卡拉米的地位。

 其军事实力完全无法顾忌庞大的海外领地。

 李奇维许诺更多的经济利益,就从荷兰手中拿走了一大片区域。

 荷兰不同意也没办法。

 曾经的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辉煌早已烟消云散。

 这些土地在荷兰手中最多只能种植一点橡胶、甘蔗啥的。

 但是在李奇维手中,却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各类工厂、实验室的基地。

 他在海外的所有资源都将投入进来,集中发展所需的工业体系。

 搞定荷兰后,接下来就是英国了。——19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