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同位旋守恒!原子核液滴模型!铀裂(第3页)

 “这个复合核就像液滴一样晃晃悠悠,直到最后撞击效应结束。”

 “而结果无非是两种。”

 “要么释放能量,要么释放很小的粒子。”

 “后者就是如今核裂变现象的实验基础。”

 轰!

 全场震惊不已!

 玻尔的理论虽然从难度看,好像不如泡利的中微子,海森堡的同位旋。

 但是从创新性上看,绝对是同一级别的成果。

 他利用最简单的理论,就把原子核的性质从理论上建立了框架。

 甚至可以解释很多的实验现象。

 众人无不惊叹:

 “这太了不起了!”

 “玻尔教授果然宝刀未老!”

 尤其是搞实验物理的众人,更是感慨道:

 “理论也不一定需要非常复杂的数学知识嘛。”

 “大道至简。”

 玻尔在液滴模型中,并未使用什么高深的数学或者物理技巧。

 就是从液体表面张力的思想出发,把表面能、结合能、体积能等物理概念糅合在一起。

 但是结果却意外地惊喜。

 这时,卢瑟福忽然问道:

 “玻尔,按照你的理论,原子核应该不可能发生大型的裂解。”

 玻尔说道:

 “是这样的。”

 “如果想将液滴一分为二,需要克服巨大的结合能。”

 “粒子本身所携带的能量不可能满足这一点,从理论上可以证明。”

 说罢,他直接开始计算,证明这是不可能的。

 众人恍然大悟。

 这样一切都说的通了。

 目前的核裂变都是只减少几个质子的核裂变,只能产生很小的碎片。

 那是因为碎片越小,逃离原子核所需的能量越低,越容易发生。

 理论和实验吻合!

 玻尔牛逼!

 然而,只有李奇维看完玻尔的内容后,内心哭笑不得。

 真实历史上,一代领袖玻尔提出的这个液滴模型,可谓坑了无数人。

 正是因为受到这个理论的影响,大家都认为大型核裂变是不可能的。

 除了一个人,她就是迈特纳。

 当时迈特纳受到纳粹的迫害,逃到了瑞典。

 但是她依然在坚持研究铀的核裂变现象。

 在当时,按照玻尔的液滴模型,铀核裂变只会生成原子序数小几个的新原子核。

 但是物理学家却从核裂变的产物中,发现了原子序数只有铀一半的新原子核。

 这简直不可思议。

 某一刻,迈特纳灵感乍现,想象着一个巨大的原子核,突然裂成两半,生成两个差不多大的碎片。

 这样就能解释实验现象了。

 但是迈特纳也知道玻尔的液滴模型。

 这貌似是不可能的。

 因为从理论上看,铀原子核太大了,如果想要一分为二,至少需要200v的能量。

 单单靠一个中子的撞击,根本不可能。

 当时最先进的粒子加速器,也产生不了这么高动能的粒子。

 这个能量从哪里来呢

 当时,迈特纳想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

 那就是:一个铀原子核如果一分为二,那么它的质量会减轻质子质量的1/5。

 根据质能方程,这部分缺失的质量将转化成能量释放出来。

 迈特纳一通计算,惊喜地发现,质子质量的1/15转化成能量,正好就是200v。

 如此一来,一切都能解释通了。

 原子核是可以一分为二的!

 玻尔的液滴模型,虽然误导了很多人,但也为这种重核裂变提供了严格的理论基础。

 于是乎,铀核裂变的故事就正式开启了。

 此刻,玻尔还在前方滔滔不绝地阐述他的液滴模型。

 他浑然不知自己的理论,将怎样影响着铀核裂变这个伟大的发现。

 李奇维目光深邃地看着一切。

 随着玻尔提出液滴模型,为核裂变铺平了理论的可能,盘古计划就越来越近了。

 在后世,很多人一听到原子弹,就认为是质能方程的功劳。

 甚至把质能方程和原子弹划等号。

 然而,李奇维这一路亲自走来,才深刻明白,人类能掌握核的力量,是多么的不容易。

 会议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