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铀核裂变!惊天乌龙!蓦然回首,超(第2页)
“但是她的结果肯定是错的。”
约里奥回家后把哈恩的意见传达给伊蕾娜,结果被后者大骂一顿。
“你不帮我说话就算了,还故意把别人的话带给我。”
约里奥心里苦啊。
伊蕾娜根本不care哈恩的意见,继续自己的实验。
1938年5月,她又发表了一篇论文。
这一次,她竟然在中子轰击铀的产物中,发现了一种“很像57号元素【镧】”的同位素。
伊蕾娜惊讶不已。
虽然她很不爽哈恩,但是同样认可玻尔大佬的理论。
一个中子不可能让铀原子核失去那么多的质子和中子,变成57号元素。
就好比用一粒芝麻去撞西瓜,结果撞出了一袋瓜子,怎么可能呢
于是,伊蕾娜又犯了一次糊涂,她认为这是一种“难以解释”的超铀元素。
明明已经确定了是57号元素,结果因为思维惯性,还是往超铀元素上靠。
玻尔真是害人不浅啊
但不管怎么说,伊蕾娜的实验结果就像一层阴霾,弥漫在超铀元素的上空,让人困惑。
时间到了1938年,德国和意大利境内的政治氛围愈加紧张。
同年7月,迈特纳逃离德国来到瑞典,三人组正式解散。
同年12月,费米带着家人北上瑞典,以领诺奖的名义,在玻尔的帮助下,逃离意大利,前往美国。
这里补充一下,费米获得诺奖的理由正是中子的应用及发现超铀元素。
迈特纳走后,哈恩依然没有放弃关于超铀元素的实验。
而且他依然和迈特纳保持联系,因为他需要后者的物理理论分析能力。
1个月前,他还对别人说:我对这位太太(伊蕾娜)写的东西不感兴趣。
但是现在,他厚脸皮地开始仔细阅读伊蕾娜的文章。
因为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表明,超铀元素的真相没有那么简单。
1938年10月,哈恩在进一步重复伊蕾娜的实验后,竟然在产物中发现了88号元素【镭】的同位素。
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
“铀238在中子轰击下,先放出一个a粒子,变成了90号元素钍235。”
“钍235接着又放出一个a粒子,变成了镭231。”
可以看出,此时哈恩已经认可了伊蕾娜的实验结果:中子确实能够从原子核上撞击出a粒子碎片。
但他依然认为产物中有镧元素是无稽之谈。
同年11月,他将论文发表。
接着他又去丹麦哥本哈根参加会议,玻尔听说他的结果后,当即表示反对。 远在瑞典的迈特纳看到哈恩的论文后,同样表示不相信。
并且她催促后者尽快做实验确认。
于是哈恩从丹麦返回德国后,继续做实验。
12月,他的实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哈恩又发现了三种未知的同位素,这些同位素能从其它元素中分离出来,但唯独不能从钡元素中分离。
在化学上,这意味着这三种同位素极大可能就是56号元素【钡】的同位素。
这就太不可思议了。
哈恩遇到了和当初伊蕾娜一样的困境。
92号元素铀竟然能生成原子序数差距巨大的56号元素钡!
这颠覆了玻尔的液滴模型。
12月19日,哈恩写信告诉了迈特纳实验结果。
两天之后,他又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完全确定了那个神秘同位素就是钡的同位素!
如此一来,伊蕾娜发现的镧元素也是存在的,因为钡原子核发生β衰变后,就能变成镧元素。
此刻,哈恩已经坚信,中子轰击铀核后,会产生钡,并且继续衰变成镧。
这个在物理学上不可能的现象,现在就这么发生了。
他害怕伊蕾娜反应过来,想抢先发表论文,于是便不再与迈特纳写信讨论了。
12月23日,迈特纳的侄子弗里施来瑞典看望姑姑。
迈特纳便将哈恩的信给他看,二人决定考虑铀核裂变的可能性。
此时弗里施在玻尔研究所跟随玻尔学习,他很熟悉液滴模型。
在他的帮助下,姑侄二人一起从理论上计算。
最后正如上一章所说,迈特纳证明了铀核裂变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哈恩和伊蕾娜的实验结果没有错,铀原子核真的分裂了!
费米所说的超铀元素完全是子虚乌有,那只是裂变后的碎片而已!
弗里施当即兴奋地赶回丹麦与玻尔讨论。
玻尔听到这个理论后,用手掌拍了额头,笑道:
“我怎么这么白痴!”
而迈特纳则迫不及待地给哈恩写信,告诉对方这个好消息,希望对方不要急着写论文,尝试把理论加进去。
可惜,这一次,她再也没有收到回信。
1939年1月6日,哈恩和施特拉斯曼共同署名的论文发表了。
两人从实验上证实了,中子轰击铀能产生钡元素。
第二天,论文到达丹麦,弗里施看到论文后,没有时间为姑姑打抱不平。
因为哈恩只是在实验上发现这个现象,而没有在理论上证明。
他要发表论文,从理论上直接确认铀分裂的存在。
写完论文后,弗里施甚至还利用云室追踪分裂碎片的踪迹,用最直观的方式证明了:中子轰击铀核后,确实发生了分裂。
2月11日,弗里施和迈特纳共同署名的理论文章在《自然》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