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临近婚期(第2页)
双方就着席面菜式讨论了很久,最终定下每桌摆十个碟,四荤三素两点心一汤,郑老爹想,他儿子一辈子就办这么一次酒席,做爹的有能力,那就给他办好喽,必须要有排面,必须风光,必须十全十美!
另外帮忙的人里,林秋心细记性好,请他来记数每家带来的随礼,这是早先就和他说好的。
村长有威望,请他来给新人举行拜亲仪式。
武勇家的许英红做事周全,请她来帮忙盯着院里院外,安排后厨做菜上菜。
再请周家婶子、邻居胖婶、李家芸娘来帮忙做杂活。不白忙活,算工钱一日二十五文。
除了林秋许英红,其他人都一一上门去请了,他们也都欣然应许。
郑大娘去菜地挑拣摘了一些新鲜蔬菜装在背篓里,和家里几个说了声,便往村里山脚方向走去。
武宁父子俩又上山去了,山脚这一片今日有些冷清,武婶子坐院子里低头缝鞋袜,家里两个穿鞋穿袜特别费,尤其是武宁,多少双袜子都不够他造。
她停下来松快松快脖子,不经意往山坡一瞥,那背着背篓沿小路慢慢上来的熟悉身影,不是蓉嫂子是谁?!
武婶子很是惊喜,她连忙放下针线,快步朝小路走去,朝
人喊道:“嫂子!怎么这时候来了?”
郑大娘停下,伸手撑在大腿上喘了口气,“英红,哎呦,好久不来,今日爬一下就累了。”
武婶子帮她把背篓卸下,换自己背上,“你还拿了什么呀,这死沉。”
武宁家虽说是在山脚,但并不是像村里一样完全就是平地建房,而是建在缓坡上一处宽敞的平台,坡上蜿蜒的小路也是武勇找了村里人帮修的。
到了院里,郑大娘怕把菜压坏了,赶紧一样一样掏出来摆在桌上。
茄子,苦瓜,豆角,莴笋,还有周舟刚采回来的野水芹菜,连豌豆尖郑大娘都掐了一兜子,她叮嘱许英红:“绿叶子菜得赶紧先吃啊,豌豆尖晚上你就烫了下面吃,或者打鸡蛋汤,鲜甜得很,豆角来不及吃就做成酸的……”说到这里她突然想起来:“哎呀!你看我这记性,酸菜给忘拿了!”
武婶子:“够啦够啦,这些够吃好些日子了。”
俩人年轻时就交好,感情深,已情同姐妹,武家打猎不缺肉吃,但蔬菜肯定是不多的。郑大娘又在背篓里翻捡:“哪里够,让你们去家里拿菜,这么久也不见来。”
郑大娘掏出碎布包着的种子递给她:“里头有南瓜籽,哪日下雨你就撒在坡下,这东西不挑地长得快。”
郑大娘坐了一会儿,突然意识到家里有些安静,便想起来了武宁:“宁宁又和他爹上山了?”
“昂,天天不着家,越大越烦人,我都不想说他。”武婶子倒了水递给郑大娘,一脸无奈。
武宁也到年龄了,是要操心些,郑大娘把今天来意说了。
“上次郑则跑一趟我已经知道了,哪里还用你辛苦再来,行,到时有我在,保管婚礼顺顺利利。”
武婶子没见过周舟,多问了些周舟的情况,郑大娘把周舟身世说了,又挑了些平日相处有意思的说,说着说着自己乐起来。
她见嫂子满脸笑容对周舟也赞不绝口,放心了。
“还有一事,成婚前新人不宜见面,我对外说周舟是娘家远亲,但青石村远了不说,娘家家里也住不下,便想着送周舟来这和宁宁住几日,到时郑则来山脚接亲,你看行吗?”
“当然行啊!我也想见见那孩子,正好,”武婶子靠过去小声说:“宁宁那孩子不愿我们提他婚事,正好舟哥儿来住几日,俩人处处朋友,见着舟哥儿成亲了,兴许他就开窍了呢。”
郑大娘也知道武宁的性子,这么一想也是巧,“也是,宁宁一直没什么玩伴,粥粥性子软乎,和他相处没错的。”
郑大娘离开后不久,武家父子俩回来了。
武宁头上都是草屑,他懊恼地挠头,脚步故意踩得重重的,还一直不停拽着身上的箭筒带子,扯得箭支摇晃哗啦作响,看样子像生气又像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