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蓉华拾叁娘子

第28章 打听

第二日,少华去帮忙。

 徐蓉在家修竹篱,打算建个鸡舍。现在收了稻谷,磨完米之后会有米糠,她打算养几只鸡。

 “玉蓉,在忙什么呢?”

 杨月灵笑靥如花的走过来。

 “建个鸡舍。”徐蓉正在往土里插竹条。

 “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吗?”

 “不用。”

 徐蓉固定好竹条,拍了拍手上泥土,问道:“是有什么事吗?”

 “没事,就是过来找你聊聊天。”

 徐蓉站在原地,等着她发起“聊天”。

 气氛有一瞬间的尴尬,杨月灵讪笑道:“听说岩脚村有很多人家造纸,我想问问,造纸这营生到底如何?”

 “什么如何?”徐蓉没理解。

 “造纸赚不赚钱?”

 “能赚点。”

 “能赚多少?”杨月灵一脸探究。

 “没仔细算过,估计跟种地差不多。”

 徐蓉真没仔细算过。原材料是自己种的,人工是自己家的,最后卖得那么些银子,感觉很多的样子,但假如按照原料成本、人工成本计算,那才是真正的利润率。

 “诶,对了,我也有个问题想问你。”徐蓉道。

 “什么问题?”

 “城里雇佣一名伙计要多少钱?”

 “看是什么样的伙计。”

 “比如铁匠铺打铁的。”

 “不知道。”

 “木匠铺帮人做家具的?”

 “不知道。”

 徐蓉问的这两种职业,杨月灵都没有接触过。

 “裁缝铺帮人做衣服的呢?”

 “裁缝铺伙计一般没有工钱。遇到好心的主家,逢年过节会给点零花钱。”

 “没工钱?”徐蓉不理解。

 “裁缝铺伙计一般是冲着学手艺去,师傅不收他钱就是好的了。”

 “如果是已经有手艺的呢?”

 “有手艺的一般不会去做伙计。”

 “如果就是一个有手艺的去做伙计呢?”

 杨月灵觉得她在跟自己抬杠,有手艺的自己谋生去了,何必做伙计。不过她耐心道:

 “有手艺的一般都是自家人。”

 古代小手工业者一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不像现代有规模化工厂。

 说到这个,就要提一下那些大纸坊。他们看似规模化生产,其实是兼并了小纸坊,让纸户变成纸农。

 徐蓉见问了几样她都答不出工钱多少,问道:“那么家里雇一名佣人呢?”

 这个杨月灵了解,说道:“一般干杂务的丫鬟,一个月一百文钱……”

 她还没说完,徐蓉惊讶打断:“才一百文!?”她花半个月编几个竹筐都能卖一百多文。

 “因为她要吃要喝啊!”杨月灵道:“有些穷人家养不起女儿,找户人家送去做丫鬟。主家替他们养着,自然只能给这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