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蓉华拾叁娘子

第211章 江湖险恶

说完纸的事,拓跋于荣讲到邵州。

 

邵州春陵县有半数以上的百姓无家可归,当地粮价涨上天。

 

之前他们在阳河县,精米涨到五十文钱一斤,糙米四十文,觉得已经很高。但在春陵县,糙米涨到七十文钱一斤,这还是官府平抑物价,这才没有继续往上涨。至于精米,市场上已经没有了,能买到的只有糙米。

 

许多老百姓无钱买粮,春陵县也学阳河县一样,官府放贷,用地契抵押。同样这么做的,还有回龙县。

 

拓跋于荣运去的二百担粮食,他自己也放贷抵押,目前签下一百多户农民。

 

他对少华道:“我派人去武县看了看,当地虽然没有多少人遭灾,但粮价也是涨到飞起。我估摸着,武县的粮食大概是官府调运,去支援州府了。”

 

武县县城座落在山头上,当地可耕种的土地不多,主要是以铁矿为主。

 

武县在七十年前就只有一两千人,现在有两万多人,除了少部分是当年驻军的后代子孙,绝大部分是流放犯、以及他们的后代。

 

流放犯的主要工作是挖矿、冶炼。有的流放犯有家属跟着一块来,他们自己开垦一点土地,种点红苕、胡豆什么的,以贴补矿区发放的粮食不足。

 

之前说过,按照朝廷规定,在矿山从事体力劳动的流放犯,每人每月有十五斤稻谷,或十二斤小麦。但当地官府克扣,实际只发给五斤。别说那些携家带口的,就算是一个人也不够吃。

 

不够吃怎么办?矿山有一套所谓的绩效管理,只要你多干,矿山就会给你多发粮食。

 

这听起来似乎合理,避免有人偷懒,但是,连饭都吃不饱,怎么多干?

 

何况所谓的“多干”,并没有什么标准,完全是管理者自己认为。他说多干就多干,他说没干就没干,弹性很大,看个人心情。

 

有的家属为了让自己的父亲或丈夫能多分点粮食,甚至出卖肉体。总之这些人活着,就是为了口吃的。

 

徐蓉听拓跋于荣讲述,他派人到武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家属卖肉”,其他的之前少华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