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蓉华拾叁娘子

第213章 启程回国

十天后,八月二十二日,穆青一行人启程。

 

这次他们带走了一万多斤干辣椒,总共三十多车,平均每车装载三百斤。

 

一匹单马木车的载重量大概在六百斤左右,但是考虑到山路崎岖、长途跋涉,并不能按照马的一般承受力来运,否则可能会出现马匹损伤或车辆损坏。

 

穆青在给粟召国王讲运输的时候,同时也抱怨李国境内没有国道。

 

粟召听后,觉得是时候该修国道了。点头同意,承诺等秋收后就开始修。

 

这次穆青出发,只有五辆车是他们自己的。另外三十车,是李国的马匹车辆。

 

除了运载辣椒的人员车辆,粟召还派出一个五人使团,准备前往华国京城,觐见皇帝。

 

使团有什么样的任务,穆青不关心。不过他承诺将这些人安全送到京城。

 

于是,三十多辆车拉运货物,九辆车拉运人和路上的生活物资,总共四十多辆车浩浩荡荡出发。

 

李国绝大部分人没有出过国境,包括粟召派出的使臣,他最远也就到过盘山垭口。那里是李国与华国的交界处。

 

使臣厉驰逸一路上恭维穆青,夸赞他们之前第一次是如何到达李国的?这出境的路,连厉驰逸自己都不太熟悉,恐怕也会走错、折返,但他们身为夏国人,第一次来李国,居然能准确找到方向道路。

 

穆青是老江湖,知道他这话中暗含试探之意,回答道:“有人的地方问人,没人的地方,我们也会走错。”

 

其实,他们还真没走错。早在几年前,夏国就派人来勘察过李国地理,绘制过李国地图。这次消失的五十人,也是继续勘察,将一些局部地方补全。

 

勘察不是一下两下就能完成的事情。夏国派人潜入李国境内,有的人在李国已经待了好几年,完全融入当地,变成本地人。

 

穆青又道:“再说我们常年在外,对认路、找路有一定的经验。”

 

“什么经验?”厉驰逸假装好奇。身为三十多岁、有生活阅历的人,厉驰逸自己也知道如何找路。

 

“比如看星宿,看路上的印记,看周围植物生长的情况。”

 

两人探讨起如何辨识方向,一路上聊得挺愉快。

 

经过七八天的车程,他们到达两国交界处。

 

李国这边,有国王的手谕,守关士兵立即放行。出了李国关口,前行五十多里,是华国关口。

 

李国与华国有地界之分,但是军队驻扎、镇守的关口不在一处。

 

一则,是因为地理原因。总不能李国占据了这个关卡要地,华国也在这里占据,这样岂不是要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