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蓉华拾叁娘子

第241章 翅膀硬了

陆陆续续,荣顺号的伙计来了一波又一波。他们三五成群,来了必吃豆花,然后再点一些麻辣烫、烤肉,每伙人消费在一百文钱左右。

 

话说,这钱是阔昆发的。伙计干完活,阔昆发钱,让他们去“滋味坊”吃东西。

 

又得闲又得吃,伙计何乐而不为。

 

在一波又一波伙计的带动下,有真的客人进来,看伙计吃的香,他们也想尝尝。

 

……

 

一月十日赶集日,滋味坊的生意忙到飞起来。

 

经过两天试营业,荣顺号伙计也给出反馈。他们觉得麻辣烫里面要是有点米饭面条,可以当顿饭吃饱就好了。

 

徐蓉接受反馈,麻辣烫增加主食:米饭、面条,十文钱一碗,一碗有二两,想加几碗加几碗。

 

现代人生活好,麻辣烫主要是吃它麻辣鲜香的滋味,顶多加个火锅面。但是古代人不一样,还有好多人在饿肚子,能吃饱饭的这些人,他首先追求吃饱,其次才是有滋有味的吃好。

 

麻辣烫的佐料,让他们特别想拌一碗米饭或拌一碗面,于是就演变成一种奇怪的吃法:麻辣烫拌饭。

 

当然,是徐蓉觉得奇怪,其他人都觉得这种吃法甚好。

 

赶集日这天,仅麻辣烫拌饭就卖出去一百多碗。

 

滋味豆花到了赶集日这天也开始收钱,七文钱一碗。有人买了滋味豆花也同样用来拌饭。

 

有些人聪明,一碗豆花拌两碗饭,甚至拌三碗。这些从远处来赶集的人,一般都会在县城解决午饭,这下好了,他们发现一种经济实惠、有滋有味的吃法——豆花饭。

 

整个赶集日忙下来,徐蓉店铺卖了六千多文钱,也就是六两多银子,

 

今天算是正式营业的第一天,有这么好的收获,那竹荫、周水荷几人都感到心满意足。

 

徐蓉道:“这只是个开始,好多人还不知道我们店,等再过上几个月,大家口口相传,我们店的营业收入至少能翻一倍。”

 

她指的是“赶集日”翻倍。平常县城就那么多人,生意再好也好不到哪去,人口基数和消费力摆在那,它不可能突破常规。只有“赶集日”这样的日子,会有所突破。

 

……

 

一月十一日,赶集日的第二天。

 

昨日她们忙到飞,今天徐蓉带着众女人,调整一下厨房灶台的布局,重新优化一下出餐流程。

 

少华抱着小橙子坐在店里看,这趟来县城,他的角色完全就是个奶爸,主要负责带孩子。

 

“少华!”

 

突然店外有人喊,少华抬头一看,是段安平。

 

“你怎么来了?”少华起身笑脸相迎。

 

“你到县城也不来找我。”段安平笑着跨进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