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第2页)

 报名者实稀。 

 哪怕他几度提高待遇,甚至免除全部学费,并表示成绩优异者朝廷直接安排差事。 

 最后还是四阿哥一语中的:“汗阿玛您……要不试试废除贱籍,且允许这些贱籍子女也能一起参加选拔与培训呢?” 

 清承明制,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而已。 

 而是几乎全盘抄袭明朝制度,自然也包括其户籍划分。 

 比如匠户、乐户等等那都是低于普通良民的存在。一旦入籍,生生世世难脱,也难以改变行当。 

 那生来就是匠籍的算自己命苦,明明不是还为了学点手艺将自己民籍弄丢算怎么回事? 

 为了学手艺勇敢牺牲吗? 

 如意猛拍了一下脑门:“哎哟,这个我在下边看到过!这废除贱籍的事情是雍正干的,为此没少背世肯定呢……” 

 “废吧废吧,也许问题就出在这里呢。毕竟玄烨你给的条件虽然优厚,但若与户籍挂钩,那代价也着实不小了。百姓不到一定程度,不愿铤而走险也是有的。” 

 康熙略一思索发现不无道理,于是乎,这新轮船还没等着下水呢,废除贱籍的圣旨就已经昭告天下了。 

 圣旨下达的次日,清报上也大篇幅的刊登了这个事儿。 

 顿时,就如滚烫的热油里被溅了些冷水一样。 

 全面炸锅。 

 朝野市井之间无不议论这事儿,因而受益者不知凡几。 

 民间欢喜雀跃,纷纷称颂皇上仁德。 

 有那心思灵动的,看着报纸上留的地址给清报投稿,花样歌颂康熙此举的高妙之处。 

 各地衙门前也都人满为患,追着撵着问官差这可是真的? 

 咱们现在就带着各自的户籍文书来了,可否立即办理户籍变更事宜? 

 得到准确的回复后,一个个曾经的贱籍们赶紧呼朋引伴来排队。 

 眼瞅着专门负责这事儿的书吏将他们原本的户籍文书收回,重新给开具普通良民一样的户籍。并注明不用等三代,现在有真才实学的就可以参加科举报效朝廷。 

 这些匠户们多半从明朝开始就一直非民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