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第2页)
教坊司本就是为官员宴饮服务的官办机构,入夜后常有京官来此应酬,车驾在胡同口排成长队,倒成了京城一景。
许舟站在一盏灯笼下,看着眼前这片热闹:院墙上爬满的蔷薇正开得艳,与红灯笼相映成趣;廊下的丫鬟提着食盒匆匆走过,盒里飘出酒肉香;乐声、歌声、笑声混在晚风里,裹着脂粉气扑面而来。\k*s^w/x.s,w?.`c.o/m~
教坊司的客人主要有三种:?
一,豪绅巨贾。这类人最是挥金如土,寻常商帮富户在市井间虽有家财,却难登士大夫之堂,便格外热衷在此处寻些 “稀罕——尤其是罪臣的女眷,在他们眼中恰似身份的注脚,总觉得能压过几分昔日官宦的体面。?
二,官员。对他们而言,教坊司更像个隐蔽的“会客厅”,同僚应酬、私谊小聚总爱往这儿钻。值得一提的是,礼部官员常能凭印信免些开销,毕竟教坊司本就属礼部仪制清吏司管辖,说是“公务所需”,谁也不好较真。?
三,读书人。比起商贾的粗豪,他们更爱拈须唱和;又不似官员那般摆架子讲规矩,送些诗笺、和首小曲便能讨姑娘们欢心,反倒成了教坊司里最得人缘的客。?
教坊司的女子也分三档:?
一,罪臣眷属。多是获罪官员的妻女,昔日或为闺阁小姐,一朝家败便沦为乐户,眉眼间常带些挥不去的凄楚,最是身不由己。?
二,边地俘女。二十年前北境大捷后,从北狄、南疆俘来的异族女子,被没入教坊司学汉话、习乐舞,她们眉眼间带着异域轮廓,常有客人为这份 “新奇” 掷重金。?
三,世业乐户。自幼在教坊司习得弹唱、歌舞,属 “正经行当” 里的从业者,虽也卖艺,却比前两类多些自主余地。?
“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江听潮这小子,倒把这些门道摸得门儿清……”
许舟咂摸着这话,终于在一片灯影里寻到了目标。?
他在一座宅院外停步,门楣上悬着块紫檀木匾,题着“漱玉小筑”四字,笔锋清润,倒比寻常院名雅致几分。院门虚掩,两盏素纱灯笼悬在门侧,映得院内几竿修竹影影绰绰,墙角石台上的兰草正吐着幽芳,不见半分艳俗气。?